(1)互惠原理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们普遍有这种知恩图报的心态。于是若别人对我们施以恩惠,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关怀或者赞扬,我们都会觉得应该给予相应回报。于是,收了别人礼物的时候特别容易答应其要求。商场里免费试吃、免费试用的商品,一旦你真的体验了,大概很难拒绝去购买。更广义的一个互惠原理的例子是“拒绝—退让”策略,如你向一个朋友借钱,本来你想借50块,但是如果你直接开口说借50块,他大概会拒绝你。而如果你说向他借200块,他拒绝,你退让一步,借100块,这时你再次退让一步借50块,由于你已经两次退让,出于互惠原理,他是很可能把50块钱借给你的。这里已经有了一些博弈的味道。
(2)承诺和一致原理
人们希望给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因而如果做出了承诺,尤其是书面的公开的承诺,人们会尽力去履行从而保持一致。如你先称赞一个人非常的善良,有爱心,得到他肯定之后,提出募捐的请求,他大概是很难拒绝的。还有女生总要求男朋友说“我喜欢你”,以前我觉着是女生的不安全感使然,而这实际上可以用承诺和一致原理解释,嗯,公开宣告“我喜欢你”还不够,最好有书面声明O(∩_∩)O~这对个人规划也有一个启示,就是将个人的目标书写下来比只在心里面想想,被实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外,销售方面我自己经历过一次,那是前年有一个小伙子来推销剃须刀,但是他是分两次来的,第一次他并未要求买,只是拿来一个简单介绍和一个让签名表明购买意向的单子,我本来也没想买,只是他说先签个名字,签了不买也行,我觉着这是一个很小的要求,就签了,过几天他又来了,拿来了剃须刀和单子,鬼使神差的,看着单子,我隐隐觉着自己表明过购买意向,然后就买了一个。现在想来那个小伙子这是设计好了的。以后再遇到诸如“不买也没关系,您先填了这张单子”之类的推销,慎重。
(3)社会认同原理
随大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天性使然,尤其是情况不确定的时候,人们选择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而不是自己的独立思考。 这给了营销行家们机会。一档并不幽默的节目配以提前录制的虚假的笑声和喝彩,会让人以为这真的是一个幽默的节目,尽管那些笑声一听就知道是假的。有些广告找平凡百姓去代言、有些节目采访真实的或是假扮的平凡百姓增加亲切感和真实度,这些都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应用,人们更加认同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以与自己相似的人为榜样。极端一点地甚至追随与自己相似的人做出自杀行为(“维特效应”),一出现类似新闻,媒体总会大加报道和渲染,这是新闻自由,然而从影响力的角度分析,这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效仿,这是值得注意的,媒体也许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应该想想社会影响可能造成的后果。另外,这一原理还可以提供一个对社会冷漠现象的全新角度的解释,尤其是在城市这样的陌生人社会,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候,旁边的人往往成了冷漠的看客。我们感叹人性的冷漠,但有一种心理机制是当周围有很多可以帮忙的人时,每个人的责任感都下降,每个人都想着自己不帮忙,别人也会帮忙,然而最终结果是所有人都没帮忙。如果周围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忙,这个时候他过去帮忙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个解读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对于人性美好的安慰吧。
(4) 喜好原理
去买衣服,导购员总是那么漂亮;一个美女向你问路,你往往会非常的热情;一个明星代言的广告,往往会引起你的关注。一系列的例子揭示出我们是如此轻易地爱屋及乌,好感很容易被迁移到与此无关的事情上,甚至影响我们的决定(“光环效应”)。好吧,这个看脸的世界!O(∩_∩)O~此外,我们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是同乡、同事、同学、甚至同姓,有更多的社会认同,也更可能喜好(比如《西游记》中的角色,提到孙悟空人们心生崇拜,提到猪八戒人们往往会会心一笑,悟空太严肃,八戒则更让人觉着亲切,为啥觉着亲切,因为。。。好吧,当我什么也没说),并且当我们自己的成就不是很拿的出手的时候,我们也会运用喜好原理,炫耀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成就,让别人将好感迁移到我们身上。当然,当有人运用喜好原理来推销(比如以朋友的名义、说和你类似的话拉近关系)时,记住,把注意力集中在效果而非原因上。
(5) 权威原理
权威的标志最典型的有三个:头衔、衣着、外部标志。一个教授身份的人说的话和一个普通人说的同样的话,其分量天壤之别;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和一个衣裳褴褛不修边幅的人,我们倾向于认为前者更可信;一个人穿戴着精致而昂贵的珠宝,开着豪车,在他人眼中便带上了权力和地位的气息,一个用着肾六的人和一个用着小米的人,表面上的印象高下立判(好吧,我用的是小米╮(╯▽╰)╭)。我们的内心深处根植着对权威的敬重,他们的专业意见和素养往往能给我们提供有益指导,然而我们必须警惕伪造的权威。实际上骗子深谙此道,利用假冒的头衔招摇撞骗、穿着华贵的衣服骗取人们的信任,此类例子比比皆是。而在广告中,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或者在某个热播剧中扮演过“医生”的演员的出现,即刻便会让我们相信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尽管仔细想想这完全不应该)。警惕权威,消除权威标志对我们的暗示,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人是不是一个真正权威的专家?”一个简单的提问,能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权威的本质特征上。
(6)短缺原理
物以稀为贵,短缺的东西往往呈现超出其应有价值的价值,这个我们都感同身受。商家常用的两个营销策略——“数量有限策略”和“截止日期策略”即基于这一原理。通过宣称厂家倒闭亏本甩卖,这是最后一批商品,或者说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就没有这样的低价了 ,让人们感知到“短缺”的压力,从而迅速做决定购买。短缺原理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心理抗拒”理论,即 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更想拥有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这不光适用于营销。平时我们对被封杀的信息有更大的好奇心也是基于这一机制,因为除了数量上的短缺造成的珍贵,取得某一目标的难度上的差别也会导致其价值的变化,即越难得到的越珍贵。因而有时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被封杀的越受到追捧。最近的例子,电视剧《武媚娘传奇》由于女演员过于呼之欲出而被剪成“大头贴”,原来的一大看点没了,然而收视率不降反升,也许没有这个插曲反而是达不到的。此外,若短缺和竞争同时出现,效果会更加显著。比如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但一直未曾有所行动,一旦该女生有新的仰慕者出现,这个男生就更可能果断采取行动,当然,成不成功是另外一回事了╮(╯▽╰)╭。像这样的组合在拍卖会上出现的更普遍,拍卖的时候一方面资源稀缺(可能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文物,也可能是一块很有商业前景的土地的使用权),另一方面竞争者甚众,在紧张的气氛和角逐中,价格往往会被抬得出其的高。有意思的是,这种情况下最终的胜利者很有可能会闷闷不乐,因为其付出了过于高昂的代价,而失败者反而表现的像个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