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与书偕隐》时那个珍贵的瞬间,我把这个瞬间在心中重温了又重温,想了又想,并且拿出几本不同的书来验证。想看看那一刻是上天垂怜的乍现之光还是我真的越过了一道坎。就像曾经赶鸭子上架学会了骑车,在阅读上,经由这个瞬间我是否学会了一项新的技能——在字海中迅速识别出与自己灵魂共振的词句的能力。
事情发生在一页纸上,在那本书的第35页。一种奇异的感觉冲击着我。纸上黑色的字不再是端端正正坐着的,它们如跳动的音符在我眼前舞动;纸张变成舞台,这一页纸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立体的场景;每一句引起我共鸣的话一出场就如耀眼的明星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摄住我的灵魂,让我动弹不得。
心中的平静被打破了,瞬间变得激情澎湃。奇怪的是,这本书三年前读过,当时为何没在我心中激起波澜呢?那么好的句子,如鼓点般敲在心上“咚咚”响的词语,竟然就那么风驰电掣地掠过去了。这一页纸上,没留下一道线,一个符号,一个字的批注,好东西在眼前来了又走,什么痕迹也没留下。三年前这本19万字的书我读到了什么?就任由19万字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从我眼前跑过了吗?
事情发生在一瞬间,但其实是有迹可循的。今年年初,当回顾过去几年的读书旅程时,想得最多的是:我还要继续这样读下去吗,重复自己,年复一年。我不想,我想有一点新的东西,想推倒旧的自己重建一个。新的什么呢?不想离文字距离那么遥远,想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最喜欢的书,那些由文字构建的美好世界,我那么爱,却离它们那么远。我想努力读得深一点,再深一点,缩短这个距离。
有了这个想法后,读书的节奏完全改变了。有时一页书的内容,要在心里停留一天。思维跟着酝酿、翻滚、飞跃,最后回来,等想顺了,思路打开了,再继续往下走。如此阅读,速度慢如蜗牛,自然完不成去年年底的计划——今年读100本书。一年下来,只读了三十多本,但心中并无遗憾,反而有一种别样的充实。
当合上一本书时,我问自己:你了解这本书了吗?以前,总是没有信心给出肯定的回答。因为确实有很多书读完以后思维是混沌的,印象是模糊的,仿佛穿过一片充满迷雾的森林,走出来后,只记得被雾笼罩的感觉,并不知道森林长什么样,有些什么样的树。
时常有撞上南墙的时候。现在的我比以前坚强了一点,不绕过去,不转身,不避开。执拗地继续往下走。如果走不通,就集聚身心所有的力量,求助于一切可以求助的过往,耐心地找一条可以越过去的路。
也许是心中的愿望强烈而持久,努力一年下来,收获了这个期待已久的瞬间。从这一刻开始,新的阅读之旅开启了。回头再看书架上的书,发现所有读过的都得重读。
这几天,犹豫着要不要把这个瞬间分享出来。让突然之间照亮我的光也照亮你。害怕自己词不达意,把美妙的闪念,来自天堂的鼓声变成平庸乏味的句子。在心里搜肠刮肚寻找词句。太过美好的东西,如果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近似一种亵渎,这是心中所不愿的。
有那么一些时刻,书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分彼此,谁也不比谁更真实或更虚幻,它们都是世间宝贵的存在。
小草在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