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桑格格《小时候》
两年前,在天鹅大师的写作群中,以这本书为蓝本,我们做了一期仿写作业,他挑书中有趣的发了几条,然后,我们写一个自己的《小时候》。天鹅大师总是能发现很有意思的书,推荐给我们,我就跟着买买买,收了很多本。那次仿写作业只要求写一篇的,可是我写嗨了,写了一篇还想写,写完又想写,写了三篇,超额完成了作业。
第一次看到这种写法,觉得好玩又好写。一条一条的,不必考虑文章整体的结构,起承转合之类的,随便一个细节拎出来就是一条。那时就特别想看到这本书,可惜当时买不到,只能买到桑格格的《黑花黄》和《不留心,看不见》,果断地买下这两本,拿到看到,也喜欢,但还是更期待《小时候》,直到这本买不到的书再版了,赶紧买下。
这几个月,一直处在看不进去书,也写不出东西的状态。这种状态很不友好,就像一个很好的朋友,被我自己冷落了,疏远了,很想联系却又不知说些什么的状态。我焦急地等待,等待这种状态快快地过去,同时马不停蹄地做事,努力想用做事来弥补这种无法读写的缺憾。幸好还能做事,还有事情做,有时会这么安慰自己。但是在病了一场之后,在病情逼得我大睡特睡了几天之后,对有些事情的看法起了变化。
睡得昏昏沉沉之际,翻了好多本书都不对胃口。翻到这本《小时候》,一下子就看进去了。那种沉到书中很深,似乎周围一切都短暂地离我而去地看进去了。真好!又能专注看书,感谢这本书,感谢桑格格。
记忆是一座宝库,每个人把它随身携带,却未必会使用它。如果不是用某种方式把它翻出来,表达出来,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这宝库里藏着什么宝贝。小时候觉得十年八年是多么久远的时间啊,久到数都数不过来,长大了才惊觉十年弹指一挥间,随便回忆个什么往事,动不动就十年前,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
桑格格是一个典型的成都女孩吧,我不了解四川,但想象中的川妹子就是她这个样子的,有点麻,有点辣,有点可爱,有点瓜,漂漂亮亮又性格豪爽的妹子。
我的老家流行一句话:老不走广,少不走川。老人家不要去两广之地,因为那里气候温暖,过冬特别舒服,老人去了就不想回家。少年郎不要轻易入四川,川妹子漂亮水灵,魂魂儿都能给人勾走。
多年前在广州工作时,公司来了两位川妹子,是姐妹俩,身材那叫一个好哇,脸蛋那叫一个漂亮,在我心里,这俩就是女娲娘娘精心造出的妙人儿。别说公司的男同事,所有女同事都忍不住多看两眼。不知为啥,就觉得这样的仙女在我们当时那个小公司有点委屈了她俩,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她们辞职了。走的那天,所有同事目送她们离开,直到背影看不见了才恋恋不舍地收回目光。
人天生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眷恋,美好的文字也一样。桑格格用她自己的方式留下了她个人的一本历史。这本书从她出生一直写到了27岁,文字之中的幽默和坦诚是吸引我的关键所在。这样的书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一次性的,即使她本人再用这种风格写作,可能也不是这个味道,会显得不合时宜了。
一个人27年的成长岁月,汇聚成28万字,这些一个个的小小的记忆点,像曾经在草叶上晶莹闪烁的露珠,当时在阳光下蒸发了,却又在记忆中复活。因为这些闪闪发光的细节,我特别喜欢看大时代下个人的小历史,这些历史比大部头历史好看多了,因为有更多细节,活生生的,鲜扑扑的细节。
去书柜找桑格格的另外两本书,没找到。总是这样,想看什么书时,找不到。
由这本书引发的仿写:
我小时候
我更小的时候
我在宫里的日子
小草在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