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庆山《夏摩山谷》 -红尘中亦是修行

——读庆山《夏摩山谷》

等待是相互的

在人与人

人与物相遇的瞬间

等待的和被等的

都经历过

漫长而曲折的来路

嘿,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等你良久

是呀,我在这里

等你亦良久

世间万事万物,或许都存在这么一个等待和被等的关系。安妮宝贝、庆山,从中文书写的角度来说,她是一个异质化的存在。她的文风自成一体,且一直没变,辨识度极高。她不大可能成为一个被大众所喜欢的作家,但喜欢她的读者,会一眼认出她的文字。

十几年前,在路边书摊买到她的一本《二三事》,旧书。书没有被之前经手的人保护好,读完即散了架,但是书中的内容在我脑中盘桓良久。读完后会思索书中人的命运。为何她与他与她会走到如此?为何他们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如今这本书的内容早忘光了。就连七八年前读过的《春宴》也忘得差不多,只记得是一个女子于情爱、世事、自修中走过千山万水的故事。

一直觉得她是一个与佛有缘的作家。我没看过《莲花》,但知道那是一本与佛学、朝圣,与自身的觉悟有关的书。这本《夏摩山谷》更甚。在这本书中,她用文字展示了不同人的修行路。我想,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以纸当莲花,以书为寺庙,用笔点心灯,来完成自身来世间一趟的修行呢。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走得更深更远。

夏摩山谷在什么地方?世间真有这样的地方吗?若去地图上去百度中找,必找不到。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世世代代多少人寻找,多少人标榜他曾亲自到过桃源胜境,但实际,那不过是他心中美好的投射。但我仍羡慕这样的人,因为在他心中,至少这世间有一处可配得上“桃花源”三字的美好。就像夏摩山谷,那样一个悠远宁静,神圣慈悲的地方,明知更多时候只可能存在于心愿之中,还是希望能在现实世界看到它的显现。

远音、如真、净湖、仁美、慈诚、雀缇、无量、弥光、春泽……书中人都有美好又具深意的名字。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命运中行走,夏摩山谷如一个磁场,吸引着他们在此停靠,汲取内心所需的能量,再走向生命的下一站。有的人离开又回来,有的留在山谷再也不愿离去,有的一去不回越走越远,却把山谷的风带走装在心中。这么多人里,如真的命运最触动我。想起熟悉的一句歌词:当我再度毁灭后,一切变更纯净。如真生命的前半段,多次尝受对爱的求而不得之苦,心一次次破碎、黏合。家庭的变故,感情的坎坷,导致心智的失衡,几度癫狂,差点自毁。后来她不停地寻找、追索,在安静中坚守本心。如劫难后再次重生,她遇上仁美,仁美对她的指点有如灵魂的摆渡人。仁美把她带到夏摩山谷,她在此处遇上真正的爱人慈诚。经由觉知她明白心中所愿,经由奉献她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过程,也有可能是大千世界众生都会经历的过程。在觉知未醒之时,一切向外求索。追求更好的更多的,满足物质欲望和无止境的生活享受。可欲望是填不满的坑,喂不饱的怪兽。欲望对人具有反噬作用,当它过度膨胀,反客为主,人不知不觉沦为它的奴隶。

《如懿传》中,如懿问太后,懿就很好,为何要叫如懿呢?太后笑答,懿虽好,却难以达到,凡人一生,能做到如懿就很不容易。真也很好,却容易被虚幻覆盖遮蔽。如真,一点点靠近真,抛弃虚妄,努力过真实的生活。只有在真实中,人与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联结。世间最美的和最好的,从来不是目中所见,耳中所听,脑中所思所想,它只存在于纯净的心流之中,可被感知,却无法言说。然而要接收到这份好,得把自己的心清空,打扫干净,让心成为可以容纳爱和美的容器。

雀缇最令人羡慕,她的一生几乎是完美的一生。她从小出生在夏摩山谷,幼有慧根,跟随师父一起修行,信仰从未离开过她。然而到她成年时,井中水影向她提示,她命中注定有一个女儿。到凡俗生活中走一遭,与画师生下女儿,遇上前世的爱人无量,一切都是命运安排好的旅程,她接受。当她走完这一段路,体验到人世间美好的爱情,仿佛跨越山海,再次回到寺庙的她带着心中永远不会与自己分离的深情,把所有心血精力都用来自修、照顾上师、为众人治病、帮助人们解决心中的烦恼。她就像高山上的雪莲花,寂然开放,无愁无悲,无欢无喜,但是她的温柔和宁静让每一个遇上她的人心生喜悦。她的善意如柔和的春水给途经的苦难带去安慰。

信仰是什么呢?修行是通往信仰最直接的路。寺庙如一个能量场,一座好的寺庙让修行者的心在其中得以提纯净化。远离尘嚣,远离污染,人便能更好地进入到内心深处。自己与自己对话,追寻生命的本质,觉知和意识保持在敏锐的状态,对身边一切细微事物的发生不会视而不见。在滚滚红尘中,人的感官容易被各种声光色刺激得麻木,要保持觉知尤其不易。很多对人生有所体悟的人开始做减法,屏蔽掉铺天盖地涌至眼前耳边的新闻,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与少数人保持简单清爽的人际关系,在喧闹中为自己守住一点时间和空间需要极大的努力。

心存正念,红尘中亦是修行;若无此心,持戒律也是枉然。

小草在长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庆山《夏摩山谷》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