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到今年,一直希望在身边找到喜欢阅读的书友,时时聚聚,我们也来办一场线下读书会,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主题是突破地域之限。有书友说这个主题触到了“禁区”——它挑战个人的核心价值观,表面看来,我们讨论的是地域,其实里面隐含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这个问题曾困扰我很久。当年在上海,天天纠结去留的问题。离开,还是留下?如果留下来,等待我的命运一眼就能望到尽头:我必须把自己变成一台高速运转的赚钱机器,才有可能获得这城市的立足之地。可是,我不愿意,我不愿意拥有那样的人生。那么,如果离开,我能去哪儿?去哪儿找到一个安放我身体和心灵的家园?
今天我已经不纠结这个问题,实则两年前就想清楚了。比起在哪儿,过什么样的日子,过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重要。如果活得幸福,地球上哪个角落不可以生活呢。
机缘巧合,回到故乡。一年多来身边的人与事使我渐渐对故乡有了改观。我虽从小生长在这里,却从未对它深入了解过。毕业后一直在外,故乡更像一个我过年回来探亲的地方。脑海中有一个固化的观念:小地方。也以为这里的生活定是千篇一律,没什么乐趣。实则我想错了。
当《米格尔街》上说:外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肯定只会说:“贫民窟!”因为他看不见别的。但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这儿的人却把它看作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这段话立刻击中了我,连同一年半来我身边认识的一个个人。这个小城有诗人,有闲荡闲逛的流浪汉,有不少以世俗标准来看不那么切实际的人。人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或不那么喜欢的事,不为赚钱,不为输赢,或许仅出于心中的一个信念。慢慢地发现这个小城的真面目:它就像个懵懂的青春少年,想学着大城市做个优雅成熟的大人,却又不愿放弃自己的任性和执拗。它的秩序有些混乱,还没有达到井井有条,什么都有个标准的地步。街道上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胡乱穿行,安全要靠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市场上永远有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但对这一切我不讨厌。
如果三毛能在撒哈拉找到自己的天堂,如果瓦尔登湖能成为梭罗的桃花园,我的家园在哪里呢?其实我想要的生活很简单,身边有书相伴,有青山绿水相伴,衣食无忧即可。谈论中,有书友说自己依然在寻找,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就继续找吧,总有一天会找到。
地域之限不是乡村或小镇的专利,大都市一样有。人能过的终究只有一种生活,而人想过的可能有千百种。时间过得很快,书友意犹未尽,读书只是寻找一个小小的突破口,生活在别处还是在此地,需要我们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