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常欠书债。参加一天一本时,某本书没读完,第二天又要新开一本,那没读完的半本便在心中计个账,待来日闲暇时补上。然而隔了数日,其间读了几本不同的书,竟然再无当日的心境进入到旧书之中。天长日久,欠债日多,倒也不以为意。从不强迫自己去读此时读不进去的书,好在书架中排队等着的不少。如此兜兜转转,数日又数日,某天翻起从前未读完的书,兴致顿起,为衔接,把之前读过印象深刻的重读一遍,再读后续章节,奇怪的是,比一天读完,感觉更厚实些。在那些等待的日子里,或许有某些关于本书的思考存在脑子里,此时又翻出来,像茶叶的一再翻炒,味更香浓。
《理想的下午》便是这样一本书。初读于6月2号,隔了两个多月才读完后半本。合上书,又觉回味无穷。书中存着的书签“做你自己,世界自然会供养你”左下角落着“舒国治”的签名,简单几个字,写在素白小书签上。字是手写体,没有名人签名那种龙飞凤舞的完美感,就是一个人在很自然地写字,却给人一种舒泰之感,就像这个人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一样。
舒国治很任性,他赞成人应该任性一点,不能一味妥协,压抑自己,自己要做得了自己的主。他任性地睡懒觉,还把赖床升华到怡然自得似有所寄待停深久的境界。长期没赖床或从不曾赖床的脸,在他看来不仅可怜甚至有点面目可憎了。看他的文章有时令人惶然。比如我就是享不了赖床之福的人,即使偶尔赖一赖,心里也立即给偷懒打了个罪恶的标签。这源于母亲从小给我洗脑洗得太彻底了,她一生辛劳,从不止歇,认为懒惰是罪恶,便也不许身边人偷懒。所以我的赖床总是不彻底的,没有享受到赖床的怡然自得,反而如躺针毡,不如索性起身,做点什么来让自己心安。
我现在已经懒了很多,也因为越来越任性的缘故。记得当初刚毕业时,好友嘱我:择你所爱,爱你所择。八个字,却是十几年才悟出味道来。想要选择自己所爱的,先要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爱。找到自己的所爱,一切都搞定了。有人找十年二十年,也有人找一生。找合心合意的人,找恰如其分的居所,找实现自我价值的事。
人有那么多不快乐或那么多譬似钱那类的心念,便是因为“还没找到”。人之所以有这些那些诸多问题或烦恼,便因你还没找到教你专注用力用神的好事体,没找到全心用情的人,没找到你的“最想”。但所谓“没找到”,其实是你“都去找别的”了。也就是你被熏陶、洗脑,引导去找像钱那样的东西了。
你每天一起床,到底要去追求哪些“最想”?这是最难的。多半退休的人,有空,但找不到。
书中这两段话,令我深有感触。因我也花了十几年的功夫在这“找”上面。庆幸的是,一些“最想”我已找到并朝夕相伴。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的生活,我却甘之如饴,且同样不愿拿这份宁静去交换花枝招展的热闹。更不愿拿生命中有限宝贵的时间去交换珠光宝气的富贵。如果人生一定要做点什么,那我希望我所做的正是自己所愿,同样是我的“最想”。
舒国治,每天走很多路,因他喜欢到处走走;喜欢逛书店,尤其是旧书店;喜欢赖床看电影听音乐;出行喜欢坐火车且喜坐慢车,坐汽车不喜欢走高速;喜欢闲逸山水市井人情。天底下比他更闲的人也难找出来几个,他原以为这样晃下去迟早会有挨饿受冻的日子,却不想世界一直供养着他。他看似无为,在无为中又成就了自己,你可视他为顽童,但他赤子之心始终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