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一翻开,好事自然来——读(美)妮娜·桑科维奇《托尔斯泰与紫绒椅》

渴望有这样一把椅子——我甚至曾上网搜索过“紫绒椅”,搜出来的没有一把有我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看到的那么亲切。高度适中,胖瘦合宜,坐上去应该很舒服。最重要的是,椅子上躺着一本翻开的书,椅子旁的地板上搁着三摞书,最高的书塔上站着一只马克杯,或许是一杯咖啡,或许是一杯水——有什么关系呢?能够窝在这样的一把紫绒椅里,读完一本又一本书,喝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友“清净心”推荐此书后,陆续有书友看了并说好,给出五星的评价。我是她一推荐就立即下单买了的——若钱包充足,她每次推荐的书我都想立马买下来。渐渐的,相交日深的书友,就如书上所说的:你对我很重要。

是的,我天南地北的书友们,你,你们,对我很重要!

我们相识在另一个国度,相逢在另一个空间。与此时此刻无关,与生活的一地鸡毛无关。当我们被同一本书中的同一句话击中了内心时,这样的瞬间是永恒的,它不会被遗忘,也不会掉色,它会成为我们心里的光,照亮你我前行的路。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书名别致,却与托尔斯泰没太大关系。这不是小说,是非虚构中的杰作。这几年非常流行“间隔年”,有不少人身体力行去做。本书可看作是作者妮娜·桑科维奇的间隔年,只不过她管它叫阅读年,书的副标题——一年阅读好时光已概述了书的主题。

长姐玛丽的死对妮娜打击太大,她视玛丽为偶像,神一般的存在,可是这个偶像在四十六岁时却得癌症死了。妮娜不仅被失去长姐的悲伤折磨,同时被心里的愧疚折磨。如果换种疗法呢?换个医生?换个环境?自己更多地陪伴她,她会不会不得病,不会死?随后三年,妮娜拼命地活,她要把姐姐损失的生命双倍活回来,像高速陀螺般旋转了三年,直到她自己四十六岁。她开始思考这样做是否正确,她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命运把她引向阅读——她和姐姐无数次共享美好时光的阅读。

妮娜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移民家庭,出生在一个书虫之家。用她的话说,“三姐妹刚学会走路时就东倒西歪地向书奔去”。教授妈妈和医生爸爸年轻时都受过二战的苦,当他们背井离乡在美国建起一个安宁的家之后,便把无私的爱和积攒的书一点点分享给孩子们。

从小到大,妮娜与姐姐一起看过无数本书,书作为礼物经常在这个家里送来送去。姐姐死了,妮娜活着,她始终无法完全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她去书中寻找,她希望妮娜的灵魂通过书奇迹般地在她面前显现出来,告诉她该怎么办,怎样好好地活下去。

计划是这样的:每天看完一本书,隔天写书评。一年365天,看365本书。只看未看过的书,只看厚薄适宜的书,同一个作家的书只看一本。妮娜是个七口之家的家庭主妇,七口包括自己、丈夫、继女和自己的四个儿子。有时觉得国外的主妇真是超人,我一个孩子也经常感觉疲惫,不知她们是怎么应付一大家子的。

她原本想称着孩子上学后独享白天的阅读时光。计划执行三四天就发现,白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清闲。必须购买的食材日用品,儿子学校里突然来的电话,要洗的脏衣服和碗碟,要擦的灰尘,要做的饭。尽管丈夫和孩子们出于支持帮她分担了一些家务,但家务和突发状况还是占据了她太多白天的时间,于是想要读完当天的书,就得时常读到夜晚十二点。

这样的经历,参加过“一天一本”的书友们肯定不陌生。我们在那紧张又充实的21天之中,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一开始,妮娜看到每本书都会想到姐姐。书中的病人令她想到姐姐的病;书中的死亡让她想到姐姐的死。而最令她开心的,莫过于在书中看到一个美丽、睿智、风趣、大度的女主角——这是她心目中姐姐的同类,已然离世的姐姐,在书页间一次又一次地在她眼前复活。悲伤渐渐转化为感动,愧疚渐渐地变成了宽恕——宽恕命运所做的一切决定。内心的伤痛在阅读中慢慢平复,妮娜感到自己已经获得了姐姐那样面对人生的力量,内心勇气与感恩倍增,未来对她而言,不再是优郁的地带,而是充满希望的航程。

说这本书很治愈,确实没错。妮娜治愈了自己,当她把这一年的阅读好时光记录下来,也能治愈许多像她一样心里藏着失去亲人的伤痛的人。但这本书不仅仅是治愈。

我们怀着一个希望去做一件事,如果够用心够投入,最终这件事带给我们的,往往比我们希望的更多。

好书一翻开,好事自然来——这是书中的一句话,我确信无疑,它也值得你相信。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好书一翻开,好事自然来——读(美)妮娜·桑科维奇《托尔斯泰与紫绒椅》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