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还在天幕的化妆间,为用什么颜色涂抹早晨的脸而踌躇的时刻,凝结了夜晚精华的朝露,就在松花江畔翠绿的蒲草叶脉上,静待旭日照彻心房,点染上金黄或胭红,扮一回金珠子和红宝石,在被朝阳照散前,做个富贵梦了。冬天常来常往的是雪花了,它们像北风的妾,任由吹打。而日出前北风通常很小,不必奔命的雪花,早早睁开了眼睛,等着晨光把自己扮成金翅的蝴蝶。”
多么空灵的文字!多么清澈的表达!看到《烟火漫卷》开篇这段文字,我心里像电击了一下似的——多年未见的好朋友,突然在异乡重逢,不由自主地张开双臂把其紧紧拥抱。拿到书后,第一天晚上看了个把小时,由于太吸引人了,第二天晚上早早躺在床上一直把整本书翻完,一看时间快凌晨两点了,读完竟然沉浸在故事里久久不能自拔,尽管眼睛很累,但思维仍然活跃,直到看完豆瓣上为数不多的书评才睡着。
《烟火漫卷》上半部“谁来署名的早晨”写得真是好,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文字表达干净清爽,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我在想,如果一个人对生活不珍惜热爱,对周围环境不细致观察,对人情世故不认真体味,他是很难写出这么形象、这么深刻、这么深情的文字的。
《烟火漫卷》下半部“谁来落幕的夜晚”在故事情节发展上稍逊上部,可能是因为要“落幕”的原因,一些悬念的落地显得很突兀,大开大合,缺少让人温柔以待的自然过渡,人物的结局、家庭的结局也有些生硬,但这并不妨碍对整篇小说的总体评价,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我觉得这部小说是我看过的所有小说中,阅读感最畅快、文字最优美的小说。
我本不了解迟子建,在一个同事的推荐下,看了中央六台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片中选取了6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对其家乡及作品进行了解读。阿来、贾平凹、莫言、刘震云我略微了解一点,但对迟子建确实是孤陋寡闻,通过纪录片才知道她的生平及其作品。随后在网上搜了她的一部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部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在手机上读完后,心里一震,觉得一个女性作家把人间的悲苦写得这样通透,这样耐读,这样让人受教育,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于是决定买了她的其他几部小说。
《群山之巅》是在去襄阳的出差途中看完的,一上大巴车,手机都被收起来,幸亏有了这本书相伴,不然六个多小时,还真不知道怎么消遣。
《群山之巅》是她六年前的作品,可能是在车上也没有那么认真地看,总觉得语言表达远不如《烟火漫卷》,平铺直叙,不起一点涟漪。在故事叙述上,也没有《烟火漫卷》那么有深度,但在故事构思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概后者有前者的影子吧。我的重心大概只关心故事情节发展了,所以书翻得很快,但就故事而言,确实讲得不错,就像作者说的“那些卑微的小人物,怀揣着各自不同受伤的心,却要努力活出人的样子来,多么不易!”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理由之一。
在《群山之巅》中,作者以悲悯的情怀把各小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样,引人深思——让你在咀嚼小人物的甘苦中,感受人世间的那一个个罪恶和救赎的灵魂。她与余华的《活着》不同,前者是那种带有温度而且让人感同身受的悲苦,而后者站在上帝视角俯瞰人世间的悲苦,冷峻而又苍凉,不同风格,绽放出来的光芒却是一样的。
《群山之巅》结尾:“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虚空和悲凉,让人愁肠百结;《烟火漫卷》的后记:“在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市,我发现的是一颗露珠。”“什么样的天空和大地,才能让他获得诗意的栖居?“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看到了仿佛地层深处喷涌而出的如花绚丽,这种从绽放就宣告结束的美好,摄人心魄。”“伤痛又何时分过语言和肤色?”这大概是送给眷念的那座城最美好的礼物。
与其说迟子建是位小说家,还不如说她是一个诗人。
黄嘉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