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奇迹》读后感 -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

本来想写在十月的前面,奈何写在了10月的中间,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是都奈何没法在自己的时间世界里面一字一句地蹦出来,万千浅溪,水往低处流;数万言语,说不出味道些许。

眼看着你的笔记本就放置在你的面前,可永远都没有那种时间和兴致的脑子打开码字的那个神奇网页。我试想了一下,如果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住在这个文字的网页里,她肯定每天都被关在一个网页的界限和牢笼里,漆黑不见五指,等你什么时候能点亮。但凡有那么点爱学爱看点杂书的人,到了一定时候,对自己无知和贫瘠的鄙夷可以说是到了极致,对知识的渴望也相应地会到极致。

其实,生命悠长,但很渺小且变换无常,没什么大事是值得你提需再提的。但知识是。这个时候,你能想象笔记本里面的另一个你,她机缘巧合看见你为了那些无所谓的小事而把自己整的杂乱无章,甚至暴躁焦虑。你是一个多么愿意天真的人,可是却忍不住开始了抱怨;你是个多么热爱充满无限可能世界的人,可脑子里面却只能为了明天的下一步做出打算;你是一个把自己分拨开来客观看待自己,用自己的克制和自律去改变自己坏习惯的人,可现在却总是像重蹈覆辙般眼看着自己犯那些觉得曾花了多少心思才改掉了的旧毛病;愿意相信也希望理解,但是也会陷入不得不想的反向怪圈,看得见四面楚歌和也看得见无所谓的独战。突然就理解了某个作家的感悟,只有晚上十点后和早晨7点前,那个回到灯下默默写文字的大叔才是那个喜爱文字和写作的少年。无论白天我是怎样的怪物,却只有在这个时间才是自己最原始的孩子样子。不能一直是怪物,但我也不愿在白日里继续梦想的情怀。

从善如登,向来非易。

我们想像这个过程坚持就好,就好像从一开始就从不怀疑自己走了一条对的道路。

可从善也会自我怀疑。甚至坚持不崩掉似乎都能成为你自我怀疑是否固执。尤其是当下的大环境都在与你背向而离,好像原本错的那个人就是你。不一样的声音和现象让人从辩解到嘶吼到无奈到最后的沉默,你总觉得喊不醒装睡的人,而装睡的人总觉得你才是大晚上那个影响大家睡眠的人。结果就是要么打一架,要么往事都随风。从善同样会让人焦虑和劳累。可笑的是一味的从善似乎给了人一味的压迫机会。最后施予人毫无知觉,从善接受的人却疲于应对,不断焦虑和内心劳累。

我曾经给自己立下了好多个坚持的事项,每天查看到笔记,新闻的学习查阅,睡前的瞄两眼好书,深入的了解,背后社会规律和原因,历史的总结与解释……却都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进展缓慢,没有起色。但当自己创造出这些行为的条件,把某一种或者某些行为变成人生生活的常态,就是更接近着平衡的状态,保持着原本的自律,也就保持着登的状态。

从”恶“如崩,却只在分秒。

我小时候的理想本就不是那么远大,也不是非得说出了个理想要去为人民服务或者传播科学与知识,就想当个有社会价值的人。现在觉得就当个这样的普通人也并不容易,但因此却种下了责任感太强的表象根源。不想在每次觉得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视而不见;不想别人再去体会自己曾遭受的孤军作战;就好像你希望自己看到的都会有好的结果,不知不觉中却发现太在意别人的处境却忘了自己仍然自身难保。就算是这样,仍然在每一次思想做出选择前,双手已经递了过去。最后的结果其实有好有坏,坏的无非就是累了自己,身陷了囹圄,说好也无非就是觉得自己良心挺好。

对未来的不确认性其实无所谓畏惧,怕的是不确定的生活只是个下个坑的幌子,不知不觉中逼着你变了今天美好的样子。最后变得为了眼前的生活,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事事靠想行动停滞,随波逐流少了梦想,没了再想动动脑子和手脚的冲劲儿。懈了第一股劲儿,满盘皆输,分秒内心的定位就崩了。人一松懈下来,原来拧成的那股子力量就像散尽的千金,难再复来。

人呢,贪嗔痴的时候显得太傻又可怜。罢了罢了,“修为”我向来说不清楚,那我登我的,你崩你的。最不过好人不长命罢了。

末了,珍贵的品质经久不变,经久不变的也是一种品质,我只愿登不愿崩。就是苦了煲不了鲜美的鸡汤,只有个些许丧的姑娘,内心(内省)凉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昨日的奇迹》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