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年华似水,而我却追赶不上。——(米切尔)米奇

记得当年才上大一的时候才开始学会一个人好好的看书,所幸在最开始阅读的时候就遇到了《相约星期二》。后来渐渐的也开始遗忘书的具体内容,也就只留下了一个优秀的学生每周二去即将离世老师那里“上课”的故事。那时候每个周二都是如此,而每一个周二都渐渐变得特别,迟暮之年的老者的言论也似有似无地道出很多哲理或者说是生活的意义。但具体内容的确实早已抛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的。后来直到看到圈友里有一位一面之缘的姑娘在天津开了家”相约星期二“青年旅舍,才开始又想再回看一些有趣的书。

相约星期二的中文版序是由余秋雨写的,说到设想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莫里是一位社会学博士,学生米奇是一位疯狂工作看似不断追求财富价值的年轻人。意外的机会,一场跨越700多英里在星期二的一对一课就展开了。很容易就脑补出这样特殊的课程教授中,莫里在自己的家里,病床旁,书房的窗边。

那就相约星期二吧,我们是星期二人。

我从没有觉得教授在谈论死亡,恐惧,同情,爱,欲望,家庭,感情,衰老,社会,生活时会有些突兀,相反,这些话题从莫里教授的口中都是真实的体会和默默的劝诫。很多时候,我们的欲望会占上风,让人忘记去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相对柔软的一部分。

我突然就想起前年圣诞时候的阿公,那时候也是迟暮的老者。是的,老者。不懂什么原因,阿婆后来提起都称呼为老者。想起在最后的日子里时候,慢慢聊起的种种往事,我们没有像莫里社会学家一样聊起有话题的东西,时常说起什么就慢悠悠的聊下去。恰逢圣诞时候去医院看他,中午餐后就在人民医院住院楼层的大厅慢悠悠的坐着。那时候的冬天,难得的太阳光有些温热,从旁边落地窗满满洒下,竟然也让人昏昏欲睡。陪着阿公有一搭没一搭聊着,聊起我还没出生时候的老家,聊起老家门口我出生那年通车的成渝高速公路,聊起家里我们引以为豪的祖谱和那些经手人,聊起当年我爹那辈儿他膝下的儿子们,聊起当年这个老木匠年轻时候的种种出工经验。就想一个爱听故事的孙儿,就这么懒洋洋的扒在桌边,拖着下巴,慢慢听他将。想起小学时候特别喜欢摸他的脸,都记得哪里有些老年斑,哪里有几根长长的眉毛。其实好久没有和老人们一起生活,儿在那之前小学初中都是他们伴我一起长大的。我突然想起在生病的前一年夏天,他还背着我们偷偷跑去成都某绿化帮忙种植公路周边绿化带,大半个月了才悠悠跑回来。说来也是70几岁的人了,居然也还想着像当年木匠出门做工一样的时候那样,越年老反而有时候越像个孩子。这又让我想起家里这个老人还是一个手艺人,除了木工手艺,还能是个瓦匠,还能是个扎逝世人灵房的手艺人。我并不常回去老家,从小到大参与的葬礼类灵房都是出自阿公之手,剪得一手好看的纸花。

嗯,家里的老者还喜欢喝茶,觉的自己喜欢喝茶也肯定是因为他的原因,从没有觉得众多农民中他有多特别,直到他离开,才觉得这样活着像一个生活的匠人和民间的手艺人。

没有像莫里一样办一个活葬礼,但是他自己做好了自己的棺材,哪怕是走不太动了还要想去找山那边自己的唯一在世哥带着一起去看下自己想要下葬的地方。

我没有觉得书本和生活差距真的很大,曾经有段时间觉得书看得越多,越找不到现实的落脚点,也找不到人去分享很多有趣的东西。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同是迟暮的老人,我能从莫里的影子里找到自己自己尊敬的老人的样子。

不同的世界,都有没有放弃,享受生活的样子。

标准得不像个样子。但就是很是怀念。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