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女性审美
陈寅恪的女性审美 史飞翔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以来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
陈寅恪的女性审美 史飞翔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以来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
人物研究的几个途径 史飞翔 一、人物研究的几个途径 怎样研究人物?面对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应采取何种手段、何种途径,从何处入手? 研究人物最简单、最便捷的首选方式还是阅读原始著作,这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原始著作最能反映出一...
闻一多鲜为人知的一面 史飞翔 说到闻一多,以往人们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所塑造的那个“斗士”形象上;其实除了金刚怒目、横眉冷对外,闻一多还有他鲜为人知的一面。 闻一多醉心学问,是出了名的“书痴”。闻一多从小就爱看书。一天,他...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阎纲。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刚上大学那会读过他的散文名作《我吻女儿的前额》,记得当时感动得是泪水迷糊。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等到见到阎纲先生时,感觉很亲切,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一副清瘦矍铄、仙风道骨的样子。 落座后先生嘘寒...
殷海光评胡适:晚年只有四十分 史飞翔 殷海光与胡适都深受“五四精神”影响,二人同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代表人物。殷海光小胡适三十岁,早年曾崇拜胡适,但随着思想的发展,二人很快出现分歧、冲突,以至于后来殷海光对胡适多有不满,且评价不高。 1968...
殷海光逸事 史飞翔 殷海光(1919—1969),湖北黄冈人。早年求学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1949年赴台,曾任《中央日报》、《自由中国》主笔,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作为“五四之子”,殷海光一生特立独行,留下了很多趣闻逸事。 ...
家事连着国事 命运折射时代 ——读薛文惠长篇小说《黄河记忆》 史飞翔 拿到《黄河记忆》一书,第一反应是吃惊。如此厚重的一部“大部头”作品竟然出自一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之手。我不知道别人通常是怎么看待小说创作的,但在我看来写小说本身就是一件很...
“学承”与“师承” 史飞翔 “师承”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并继承其传统。2、师徒相传的系统。新版《辞海》则解释为:一脉相承的师法。如:学无师承。并援引了例句:黄庭坚《次韵秦觏过陈无己书院观鄙句之作》“我学少师...
“和事佬”林森 史飞翔 林森(1968-1943)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闽侯人。1905年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议长。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国民政府主席直至去世。 林森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他位高权重,但却一直独...
中国书院与中国文化 史飞翔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机构,它集聚徒讲学、藏书印书、学术研究、祭祀及化民成俗等功能于一体,对中国传统社会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历史学者李弘祺、邓洪波教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