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王阳明(5)——做人须先立根
“理”在何处? 在回答弟子徐爱的问题时,王阳明提出了他的核心命题:“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是王阳明从宋代理学家陆九渊那儿拈来的,而这也成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分界。 但徐爱却有疑问,他还是受到理学的影...
“理”在何处? 在回答弟子徐爱的问题时,王阳明提出了他的核心命题:“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是王阳明从宋代理学家陆九渊那儿拈来的,而这也成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分界。 但徐爱却有疑问,他还是受到理学的影...
对于我们的启发 “立根”这种观念我们今天怎么看?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首先,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在文化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之下,让我们完全地克服“人欲”,也就是抛弃个人的欲望,大概确实有些困难。但部分地响应这一号召的姿态...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王阳明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欧阳德意识到,使内心凝定是很难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心意多处于烦乱的状态,有事的时候固然忙,无事的时候也忙。他寻求王阳明,是想得到一个答案。 “...
几个观点的来处 我在许多场合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遇到许多家长,都给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我的孩子很聪明,可就是不努力学习,如果他努力学习了,成绩一定很优秀。”碰到这种情况,我会含蓄地表达这么一个意思:“你的孩子一点儿也不聪明,相反,却非常愚...
徐爱根本不会想到,当他生出向学之心并恭敬地向王阳明请教的时候,王阳明带给他的,首先是让他惊骇的震撼。 他们最先探讨到的,还是“四书”中的《大学》提到的“格物”一说。在徐爱的印象中,这本被当代士子视为圭臬的经典,早在宋代的时候,就被二程和朱熹...
弟子的观点 徐爱字曰仁,浙江余杭人,是王阳明的妹夫,却也是他的第一位学生和最欣赏的弟子,有“王门颜回”之称。但他仅活了30岁,可谓英年早逝。王阳明感到极为痛惜,曾叹息说:“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陆澄)者不浅。” 从王阳明处完整地接受了...
陆澄的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困扰人的问题。一个人,只要闲下来,静下来,各种心思便纷至沓来,如同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各种的念头、各种的思绪像满天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降下来,控制了整个身心。所以,你看着他是“安静”的,但其实恰恰相反,他甚至比被...
弟子的问题 徐爱问王阳明:“朱熹说,‘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如果按照先生您对‘惟精惟一’的解释,这句话好像说错了啊。” 王阳明的回答 就是错了。只有一颗心,毫无疑问。没有夹杂人为因素的就是道心,夹杂了人为因素的,就是人心。人心若...
弟子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 与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一样,王阳明的诸多论述都是“因事而发”的。这个“事”往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普遍性,而由此生发出的道理,也便具备了同样的特性,从而成为适用于他人的规范或准则。 1514年,王阳明升任为南京鸿胪寺...
国破家亡之后,张岱隐居到了剡溪山中。那时的他形容落拓,披头散发,就像一个野人。精神上的极度痛苦是一个方面,物质生活的匮乏又是另一个方面。就在那时,他屡屡想着效仿他的至交好友祁彪佳自杀了事,甚至还提前作了自挽诗。但有一件事情支撑着他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