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读后感 :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恶之花》读后感

我在大一的时候因为芥川龙之介的一句“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而对波德莱尔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翻译的问题加上我本身文学素养的问题,当时读得断断续续,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精神,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诗歌中流淌着一种冰冷阴湿的气息。在学习了审丑这个概念以后,我重新把《恶之花》拿出来阅读,结合一些论文材料,我对诗歌的审丑意象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具体如下:

与我以往经常接触的中国古典诗歌不同,当古诗中流淌着温柔敦厚的审美意象,诗歌情感含蓄优雅,读来让人觉得非常舒心。而波德莱尔的诗歌给了我很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腐尸》一篇,在当时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作者如是说道:“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在凉夏的魅力的早晨……”,然而,作者勾勒的“美丽”早晨,却是一具丑恶的腐尸,它在小路拐弯处暴露、糜烂,苍蝇叮咬,蛆虫乱爬。这样的景象让人不寒而栗,甚至让人产生生理上的反感。

整本《恶之花》,几乎都在极致地挖掘丑、描绘丑,刻画出一个千疮百孔的丑陋世界,作品中充斥着各类阴森恐怖的意象,诸如尸体与妓女这一类事物随处可见,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恐怖、病态、消极、阴冷、压抑的阅读体验。这些不和谐、不愉快的意象反复地出现,一方面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污秽不堪的图景,一方面也表达着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憎恶。比起那些美好的审美意象,这些丑的意象似乎带给了我更大的震撼与冲击,驱使我一面对诗歌有些许抗拒,一面又更加愿意去探求诗歌的意蕴。我想,当这些有关死亡与丑陋的意象出现在读者眼前时,我们一边体验着不和谐感,一面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作者面对现实生活的压抑与丑陋所表达的痛苦与绝望。

那么,为什么这些丑陋的东西可以入诗,为什么作者要极尽笔墨来刻画着写审丑意象呢?

我觉得,作者在强迫自己与读者细致观察丑陋的过程中,让人们体验到一种黑暗、压抑的感受,而因为人们对这种感受本能的厌恶,这就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黑暗的反抗。由此,这种压抑感反而成为了人们与黑暗对立、追求美好的一种动力。这大概就是审丑意象的两面性吧,一方面他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感受,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激发人们进行反思的力量与悲悯的情感,使人们在种种黑暗与痛苦中更加愿意去追求希望,更加决心去批判现实的丑陋与虚伪。就像《腐尸》中描述的那样:人不但罪恶地活着,而且丑陋地死去,但人的精神依然能够存留下来,他的“恶”也便被保留下来,像人们将美丽的花儿绘成画儿、拍成相片一样。“恶”是不可回避的,但是当我们对人类的丑陋与衰朽报以同情、并生出对美好的渴求时,我们便能体会到丑陋背后隐藏的美。

这就是审丑意象所具备的深度。丑的突出特点是混乱与缺失,所谓“混乱”,“是指它虽然具有构成美的一些基本元素,但其组织是无形式的”;所谓“缺失”,“是指它缺少构成美的一些元素”。从艺术形态上来看,艺术作品中的丑常呈现出一种“极度不和谐的形式”,比如生理畸形、心理扭曲、道德败坏等;从审美经验上来看,丑常常会引起人们不安、痛苦、恐惧的情感体验。当丑进入了艺术领域,审丑也就成为广义审美的一部分,描写丑的作品常常表现出荒谬、凌乱、邪恶、恐怖、丑陋等特质,这种特质能够刺痛人的感官,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它所引起的审美体验也并非如同直观的美那般直接,而是通过类似于陌生化的手法,来促进人们的体验和思考,从而使人们摆脱浅层的了解与欣赏,触及到了深层次的真相。如果说美直接取悦感官,使人取得快感与愉悦。那么,丑则刺痛感官,引起思考,在痛苦与厌恶的交织中获得精神的真实,在一定程度上,丑是深刻的。

审丑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情感体验上实现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在精神世界里实现对丑与恶的超越,从而得到心灵的解脱与精神世界的升华。丑所产生的痛苦能够激励人们的精神,人们因此而变得崇高和坚强。《恶之花》所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超越,也正是如此。

文案:林耀之

排版:王殷

责编:王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恶之花》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