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起勇气,开始整理》读后感:你的家,就是你生活的样子

《鼓起勇气,开始整理》

原著 | 佐原美和
解读 | 微光倾城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曾说过:“人一辈子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物致心,心意相通,热诚而节制。”这是人和物最好的关系。

而我们的现实却是:物质过剩,家里杂乱无序,使我们不堪重负。但我们却总是静不下心来整理,不是说自己忙没有时间,就是想整理却提不起干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这样?难道是我们不想让房间变得整洁一点吗?

日本整理大师佐原美和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我们为自己不想整理找的借口。佐原美和有二十多年的整理咨询经验,她结合阿德勒的心理学,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勇气整理法”,写了《鼓起勇气,开始整理》一书。

在书中作者言明,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容易掌握,而梳理自己的内心却不容易。我们要学会用心理学来分析我们的内心世界,挖掘我们某些行为背后的目的,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从内心出发来唤醒我们的整理力。

其实,整理家居不是单纯地对物品的整理,而是要先从整理内心开始。

每次下决心整理都半途而废,你不想拥有干净整洁的房间吗?

每个人都想拥有干净整洁的房间,但是好多人却都拒绝整理。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

比如我们下班后常常一边说着“我没有时间啊”,一边躺在沙发上随意翻着杂志,吃着零食,不知不觉就打发了一晚上的时光。

如果真的很累,好好地休息一下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大部分人是休息够了也能找出一大堆无关紧要的事情,来拒绝整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这样呢?

我们总是觉得:整理很麻烦,整理好了也保持不了多久,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这些心理使我们总是下不了决心去行动。

所以,在动手整理之前,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么做对自己有好处,而这个“好处”,就是“行为”的目的。

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会拖拖拉拉,不去采取行动。即使勉强去做,也会因各种理由放弃或半途而废。

那么我们整理房间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希望在家里能够放松身心,不希望自己因找不到东西浪费时间或引发焦虑;更不想因重复购买而造成浪费。

这个目的清楚了,我们就会认为整理对我们很重要,自然会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时间。比如,可看可不看的电视节目,可上可不上的兴趣班,可去可不去的聚餐,都可以不去,日程就会变得很轻松。

就像本书的作者,她在女儿刚出生时,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她仍能挤出时间来收拾整理,使自己不算大的三居室每天都清清爽爽的。

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很忙,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而关于整理,我们还是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家居环境?我想改变脏乱差的状况吗?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理由,然后开始行动。

想扔东西总是下不了手,你想过这不是“爱惜”而是“浪费”吗?

对许多人来说,扔东西是件困难的事。看着家里各种各样的东西,哪一件都下不了决心扔掉。

我们不是觉得家里的东西丢掉了可惜,就是觉得这件东西自己仍然很喜欢。所以我们在整理之前,要先把自己心里的感情疏理清楚。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家里的东西是怎样的一点点变多的?

如果我们长期一个人在家,就会把买东西当成一种心里安慰,来排遣自己的空虚和寂寞。东西越多,我们就觉得家里越热闹,所以就只买不扔,东西就越来越多。

这时,我们就要把自己的空余时间用报兴趣班、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正能量的事情来占满。生活充实了,我们就不会再用买东西来填补心里空虚了。

有时,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物品,可在逛街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更好的,一时冲动就买回了家。但是自己却因为不讨厌原先的那个而舍不得处理掉。

就这样,我们把新欢旧爱叠加在一起。久而久之,家就成了储物的仓库,东西多得让人窒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做到在买新东西之前,先把旧东西处理掉。

但是人往往是一个矛盾的整体,当不想扔的感情在心中战胜了想扔的感情时,就会出现嘴上说扔,却不舍得动手的情形。

阿德勒心理学用“整体论”帮我们指出了真相:明知道要改却改不了,其实是你不想改。明知道该做却不做,其实是你不想做。

所以有些事我们只有在心里真正下定了决心去做,才能做到。

我们在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能和我们相伴一生,而有些人和我们只有短暂的缘分。人生,就是“邂逅”和“别离”的重复。我们不可能和自己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打一辈子交道。

我们和物品的关系也一样。任何物品和我们的“邂逅“和”别离“,都是环境使然。人和物品之间也要讲缘分。缘聚缘散,顺其自然就好。

对于物品,我们真的不必执着坚守。

总觉得被扔的东西,说不定哪天会用上,真的会用上吗?

“这东西不能扔啊,说不定哪天会用到。”

抱有这种幻想的人不在少数。这是为什么呢?

每个人都惧怕变化,因为变化不只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朝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坚持保持原状的本能。

假设你有一双很久没穿过的鞋。你明明知道,把这双鞋处理掉,鞋柜里会整洁不少。可是当真到要处理掉鞋子的时候,你就会犹豫:“说不定我哪天要穿这双鞋呢?”

你的潜意识里总是要避免“需要这双鞋时,家里却没有”的局面。所以你就觉得把鞋留着比较好。

而“那一天”会到来的概率有多少呢?

密歇根大学就“担忧的合理性”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人的担忧60%是毫无根据的,有20%与无法改变的过去有关,有10%是完全没有影响力的,还有5%是模模糊糊、并不明确的担忧。剩下的5%才与真有可能发生的担忧有关。

由此可见,你担忧被扔掉的物品,被需要使用的可能性非常低。

不过,有些人因为以前有过“悔不当初”的负面体验,想象未来可能发生更糟糕的情况而产生焦虑。这样就更难下决心把不需要的物品处理掉,生怕“那一天”到来。

这时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我们之所以要放弃这些东西,肯定是因为它们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既然物品与人也是讲缘分的,缘分尽了我们就应勇敢地放手。把这些与我们缘尽的物品送给需要它的人,让缘分流转,也是一件极好的事。

我们要相信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还会邂逅新的缘分,遇到更好的人和物。所以我们在处理物品时,要把不一定成真的担忧抛开,轻松地享受当下!

以上就是我们在整理家居时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解决了这些心理困惑,整理就会变得简单和轻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会与物品打交道,物品与我们的吃穿住行密切相关。正是物品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丰盈而美好。

所以管理物品是人生的必修课。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时间紧迫、心理超载、追求完美等原因,使我们造成了物品的浪费,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们,把生活弄得一团糟。

如果我们能做到和生活中的物品息息相通,把它们摆放在固定位置,然后坚持定期整理,那么“以物致心,心意相通”的境界就会实现。

其实物品也有气场,选择最适合我们的,让那些最合适的物品环绕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日子才会过得更幸福。

一间干净整洁的卧室,一处宽敞明亮的客厅,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厨房,是美好家庭生活的开始,也是愉快心情的发源地。

整理家居,能收获好心情;整理家居,要从整理内心开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鼓起勇气,开始整理》读后感:你的家,就是你生活的样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