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这一切其实在宋代就开始了,而它在明代达到了高峰。尽管如此,却仍旧要记住,这已经不再是两汉时期了,官方只是被动接受儒学的新成果,而当儒学没有一个统一新成果之前,官方自己也不会主动参与。
这带来的是观察视角的多样化。先秦儒学我们只需要观察在野,两汉儒学我们观察庙堂的主动构建,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儒学是让我们感慨其衰败,宋代儒学我们注意到的是它自身的「野蛮生长」,那么明清儒学就需要我们一会儿看看在野,一会儿看看官方。
明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做了几件事。停科举发生在洪武六年,尊孔发生在洪武六年,开学校发生在洪武八年,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定教科书发生在洪武十四年,而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重开科举。
可以说这是民间儒学努力谋求官方意识形态认可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王阳明出现之后,陆王心学立刻得到主流的认可,并逐渐取代了「毫无用处」的程朱理学。这是对跨越了两个时代的粗暴判断,实际上陆王心学为了取得合法地位,和程朱理学之间的斗争延宕到了清中叶,近二百年,这才以双方的和解告终。
第一次陆王心学试图和解来自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王阳明选取了三十五条朱熹的话,企图弥合双方的分歧以求得到程朱理学的认可,然而没有想到此举反而引来程朱理学的大力反攻,原来王阳明选取的这三十五条并非完全来自朱熹晚年,他只是迫切想得到认同而不惜对朱熹学说心学化。不得不说这是一招臭棋,直接带来了对方的强烈反弹。
第一次双方大规模的对峙则体现在明中期非常著名的一件事上,那便是嘉靖初年的大礼议。这场庭议一方面是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斗争,另一方面则是陆王心学为谋求话语权而引起的对抗。当以杨廷和为首的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坚持道统观时,支持张璁的人大都是王阳明的弟子,他们认为应当以嘉靖本人的孝心为准。就此两派开启了持久的拉锯战。
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流传着佛教、道教、天主教等思想,当心学主动加入了禅学后,理学便更有靶子可打了。双方不断在「道统」上做文章。这其中理学方依次以魏裔介、张伯行、陆陇其、熊赐履、吕留良等人为代表,而心学方则陆续派出了黄宗羲、陈确、李颙、孙奇逢与屈大均。
然后明亡了。明亡本是大一统王朝前后期的一次内部更迭,但因为牵涉到夷夏之防,它被迫变成了不一样的情况。很多明遗民将明亡归结为阳明学的泛滥,从而引发了清初期文和质的大辩论。
清代儒学先经历了理学的复兴,中间有着顾炎武、颜元、黄宗羲等人的拉锯战,随后乾嘉汉学兴起,儒生们将目光放在了寻章摘句、训诂考证上面。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很多人都说过,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康熙有意改变了经筵日讲的方式,由他人给康熙讲课变成康熙主动讲课,这一行为延续到乾隆朝时,帝王同时获得了道统与法统,自然不再需要和儒学的新发展进行妥协了。
别急,看起来儒学的费拉化已经完成了,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件事,近代以来的儒学,涌现出了更费拉的一批「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