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史讳举例》读后感

作者:孔鲤

史书上的避讳比比皆是,你不懂它,你对历史上的很多问题就搞不清楚,这时你要是写唐代小说,让杜甫说出「闲」字来(杜甫父亲叫杜闲),或者让他去看海棠花(苏轼写有「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一句,因为杜甫母亲叫「海棠」),那就立刻失去了价值。

更重要的是,在你研究时,如果不懂避讳,那么会出现非常大的笑话。

北宋史学家吴缜写有《新唐书纠谬》20卷,其中对《新唐书》指证错误多达400余条。但是这些错误里有许多是可以用避讳学解释的。钱大昕就批评过吴缜的《新唐书纠谬》,说这本书「于地理、官制、小学多有未达」,认为吴缜所纠正者,「非无可采」,但吴本人「沾沾自喜,只欲快其胸臆」。

比如吴缜说程昌裔在两本书里名字不同,是誊抄有误:「《杨贵妃传》作程昌裔,《公主传》作程昌胤。」其实这是因为宋人写《新唐书》时,给赵匡胤避讳。同样还有「《公主传》明皇帝女常山公主下嫁薛谭,《薛稷传》作恒山公主嫁薛谈。」这是不知道唐穆宗叫李恒,唐武宗叫李炎。

诸如此类的错误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还写了许多,这里不再赘述。

而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如果知道避讳的问题,那会有许多有用的办法。

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丙子谕:「前日披览《四库全书》馆所进《宗泽集》,内将夷字改写彝字,狄字改写敌字,昨阅《杨继盛集》内改写亦然,而此两集中又有不改者,殊不可解。夷狄二字,屡见于经书,若有心改避,转为非礼,如《论语》夷狄之有君,孟子东夷西夷,又岂能改易,亦何必改易!且宗泽所指系金人,杨继盛所指系谙达,更何所用其避讳耶!因命取原本阅之,则已改者皆系原本妄易,而不改者原本皆空格加圈。二书刻于康熙年间,其谬误本无庸追究。今办理《四库全书》,应抄之本,理应斟酌妥善。在誊录等草野无知,照本抄誊,不足深责。而空格则系分校所填,既知填从原文,何不将其原改者悉为更正!所有此二书之分校复校及总裁官,俱著交部分别议处。除此二书改正外,他书有似此者,并著一体查明改正。」

这份上谕出现在《四库提要》的卷首,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清初的书籍里,没有「胡」、「夷」和「狄」等字,如果了解了这一点,那对我们鉴定清初版本是很有帮助的。

这是用避讳学来研究一些古代遗留问题。比如荀子的真名,比如蚕豆、核桃、芝麻、烧饼等名字的由来,而通过经典文本中的避讳情况来判断文本的问世时间,则是避讳学在应用上的重点。比如《古诗十九首》里多次出现了「盈」字,没有避汉惠帝刘盈的讳,顾炎武就在《日知录》里说:「盈字不加避讳,固当为东汉之作。」1973年,河北定州出土了西汉中山怀王刘脩墓出土的文物里有《论语》,从这份《论语》可以看出,今本所有的「邦」字都写作了「国」,而它不避讳其它字,所以可断定写于汉初。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陈垣《史讳举例》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