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 文 | 徐栖
昨天是七夕节,我在朋友圈和豆瓣刷了一天有意思的文章。有一篇叫《致爱情的“受害者”》 (https://www.douban.com/note/729270689/),很多观点我深以为然,但也有很多话想说。就着已经过去了的热点,咱们聊聊爱情吧。
文章开篇引用了杜拉斯,“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甚至不需要指明的是,爱情于我们,是一种信仰。爱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独一无二——除了你我并不想和另外任何一个人分享生命和身体。
这当然是一种极端化的美好幻想——谁缺了谁不是活呢。但在这背后一个更为实在的现实是,虽然我们一生中可能存在很多段真爱,但爱情确实是需要等待的,不是谁都行——现在的快餐爱情最是不行。我碰到过不止一个“快点决定如果你不行我还要赶紧追下一个呢”先生,这些做事讲求效率的渣男确实让人绝望,让人渴望有一个至死不渝把你当生命唯一的男生出现。前两天我一直着了迷地一倍速看《春夜》,男主角对女主角漫无目的的等待就好像人生真的不着急一样,就像张志明对余春娇说我们不着急一样,真的很是让人心动。那是一种少年气,就像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想过自己也会老也会死那样。
生活中的爱情总是奢侈,共同战斗才是常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过成《春夜》里那样,衣食无忧,只需要操心一些和理性相关的苦恼,仿佛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心里那道坎”(不困扰种族性别环境问题的中产阶级理想生活终究还是电视剧的核心呀)。
所以我也真的知道,爱情于人终究是虚幻,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渺小的自我通过伟大的爱情获得了确认,而且其代价和过程极为简便,几乎没有任何门槛。”但现实是,现在的我,需要爱情来获得仪式感——我需要在极其疲惫的下班时间和极其疲惫的大亮去吃一顿并不如意的日料来过“七夕节”,而这是之前说着“爱情日常就是消解仪式感”的我完全不能理解的。但我真的太累了,我不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寻找生命价值、思考理论问题的我,现在的我需要在仪式中短暂地做个人。
我们批判爱情的方式,也是我们表达绝望的方式,爱情的不可替代正是我们抵抗异化的为数不多的方式——如果连这种便捷的方式都没有,你让大众去拿什么来填补生活?整个社会患上爱情饥渴症,并不是因为爱情廉价易得,而正是因为唯有爱情,才是唯一一条可以盲目地,热气腾腾地活着的道路。我也好,聪明的后老师也罢,终究都是抱着一腔热血在生活中啊。欧洲左派隔岸观火的政治正确,在这里显得轻率了一些。文章还说,女人受到的爱情荼毒更多。要不然呢,你想让女人在鸡毛蒜皮和压抑的生活里获得什么样的快感?男人还是社会竞争、打怪升级过程中的正规军,而女性,在忙着生忙着死的过程中,早就被按在了游戏场边的冷板凳上。
文章结尾写:“或许我们可以给予‘爱情’更恰如其分的位置:它只是自己和他人众多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其它关系更卑鄙,也不比其它关系更高尚。永恒不在男女的欢爱中。是时候,让爱情走下神坛了。”可如果不谈恋爱,我们又应该做什么——像石黑一雄故事里的人们那样忙碌地虚度自己的一生吗?永恒又在哪里,难道在对于理性的追求里?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者,她的思考方式,正是我的思考方式。但我现在想说,或许我们唯有体验过不算是人的人生,才有可能去尝试摆脱说风凉话的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