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抒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人们迷惘和悲观的情绪。该诗还广泛运用象征手法,同时大量用典,加之作者为增强表现力使用了多种语言,使得全诗较为晦涩,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后来艾略特为本诗作了几十条注释,使得读者有章可循。
诗人以“一堆破碎的景象”来展现世界,表现心中深沉的痛苦和无望的悲哀。在诗人笔下,这个世界空虚而荒凉,有一种荒原般的死寂,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灵魂已经朽灭,其所持有的只剩下麻木和庸俗,在卑劣中走向死亡。这种使人震惊的述说,有着深刻的真实性,启发着人们深深反思,从而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自觉地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
歌
原文
人行道上聚集的人群,
宛若收割的麦田的景象。
在涨满了潮水的河岸,
在铁路拱桥的下方,
我听到一个情郎正在讴歌
诗评
这就形成了一种距离感,而且融进了歌者所处的外部环境,滔滔的河水与歌者的情感相为映衬,而对于钟声的描写也有效地舒缓了节奏。
借着形容时间的残酷呼唤爱情的到来。这歌声虽由一个情郎唱出,却已远远超出了情歌本身的意义,升华并展现出一种更为深邃的永恒性的生命情感价值。
逝去
原文
一个从未见过的夜晚
越过茫茫的原野而来,
却没有点亮一盏灯火。
远远望去它像丝绸一般柔滑,
可是蒙上双膝和胸前
却没有带来一丝慰藉。
诗评
以平和的心态进行创作,反对托马斯诗歌情感的热烈、艾略特诗歌的晦涩,以及庞德诗歌的辛苦构造。他的诗歌有一种独特魅力,即于平实亲切的语言中体现睿智的思索。
诗的标题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表达由时光流逝、生命迟暮给诗人心中带来的深切不安。诗中采用了暗示的方法,予以间接抒写。对于死亡的即将到来,诗人心中感到极为压抑。
这从“一个从未见过的夜晚/越过茫茫的原野而来,却没有点亮一盏灯火”一句即可看出。接着,诗人承接前文继续抒写这种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用一个简洁的问句说明生命被死亡沉重地锁住的现实和无奈。全诗气氛压抑,笼罩着死亡气息,激发读者思索生的价值与死的意义。
七愁
原文
是树木慢慢的告别
它静静地在拆除帐篷
一天它悄然离去了
只留下枯枝落叶——
木柴,一根根扎营的木桩。
诗评
诗人把树林慢慢地告别喻作“它静静地在拆除帐篷”,将树叶的凋落写得妙趣盎然。
明天,天一亮
原文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动身。我知道你在瞭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俯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诗评
语言朴素,却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女儿深挚的爱和悲悼。
莎士比亚
原文
幽晦的诗人写了一部作品,
那样艰涩,那样壮丽、恢宏,
光彩夺目,满是深渊,眩晕,
光焰射向山顶
三百年来,思想家迷蒙,
凝视他,惊愕,那是一切的归宿,
那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座山峰。
诗评
这是一首歌颂莎士比亚的诗。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作家和诗人,他的创作是一座里程碑式的标志,这首诗就对莎士比亚位思想上和艺术上的伟大贡献做了一番异常崇仰的赞美。诗人将莎士比亚推崇到“冲破云层”的高度,来肯定那种“迎着耻辱和嘲讽”而勇敢跃出的磅礴精神,及其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诗句写极了莎士比亚诗作的伟大渊博,而诗的末尾,雨果更是称赞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一切的归宿,那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座山峰”。将莎士比亚的诗作的普世意义和永恒价值抒写得淋漓尽致。
我既把唇儿……
原文
我既把唇儿贴上你那正满的金樽;
既把憔悴的额头安放在你的手里;
我既有时吸到了那种幽闲的清芬,
吸到你的灵魂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我既有缘听到过你对我细语低低,
话儿里字字都是神秘的心灵再现;
我既曾见你微笑,我既曾见你悲啼,
我既曾见你把你生命的玫瑰花儿
向我生命的波中抛下了嫣红一片;
诗评
细腻而深刻地展现了爱情的真质,显露了诗人对爱情的火热情怀和赤诚之心。
我既把唇儿贴上你那正满的金樽”,“把憔悴的额头安放在你手里”,我“吸到你的灵魂的那种温馨的气息”。爱人的生命对自身生命的介入,从此两个人的生命将不再是分开来的两条河流,而是相互融汇——“我既曾见你微笑,我既曾见你悲啼,嘴儿贴着我的嘴,眼儿贴着我的眼”。“你”已与“我”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