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学或者音乐》余华(二) -读书笔记


重读柴可夫斯基——与《爱乐》杂志记者的谈话

感觉每个回答都好像是在做考研究生的答卷题。嗯……答得出人意料的好,每个回答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音乐的叙述需要更多的神秘体验,也就是音乐的听众应该比小说的读者更多一点天赋。

感伤的怀旧,纤弱的内心情感,强烈的与外在世界的冲突,病态的内心分裂,这些都表现得非常真诚。柴可夫斯基是一层一层地把自己穿的衣服全部脱光。他剥光自己的衣服,不是要你们看到他的裸体,而是要你们看到他的灵魂。

一个正常的人,在与现实和自身的关系中屡屡受挫,遭受各种各样的打击,最后是伤痕累累、破衣烂衫地站在地平线上,挥挥手就要告别世界了。听到这里,我都想掉眼泪。

莫扎特是天使,而柴可夫斯基是下地狱的罪人。我的意思是说,莫扎特的音乐是建立在充分和谐的基础上的音乐,他的旋律优美感人。有人说莫扎特是超越人世,其实他是不懂人世——天使会懂人世吗?而柴可夫斯基是因为知道的太多了,所以他必须下地狱。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总要使我很费劲地去捕捉他生命本身的激情,他的叙述像是文学中的但丁,而不是荷马,其实他的音乐天性里是充满激情的,但他克制着。

勃拉姆斯的情感倾注在小提琴上时,就有一种情感的自由流淌,非常辉煌,让我们听到了勃拉姆斯的生命在血管里很响亮地哗哗流淌。我喜欢他的所有室内乐作品,那都是登峰造极的作品。

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一个民族的最好缩影,也只有通过这样完整的个人,民族性才能得以健全。

因为岁月的流逝,这种童年回忆像是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对艺术的欣赏一方面来自自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还有一个观念问题,比如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许多人喜欢肖斯塔科维奇,认为他的音乐是对斯大林时代对知识分子精神压抑与摧残的真实控诉。

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那种焦虑、不安和精神上的破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时代的压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力量。那个时代里受到压抑的艺术家不只是肖斯塔科维奇,为什么他最有力?我们要的是情感的深度,而不是空洞的理念的深刻。

1 2 3 4 5 6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音乐:《文学或者音乐》余华(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