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家⼈闲坐,灯⽕可亲》
《家⼈闲坐,灯⽕可亲》,温和的灯光下,⼀家⼈围坐在⼀起,⼤⼈们聊聊家事、国事;孩⼦们看书、学习、嬉笑……这是我们每个⼈都希望得到的⼀种岁⽉静好的⽣活,因此,从书的题⽬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种恬淡和温馨的氛围。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是⼀位爱家、爱⽣活的⼈。
此书共分为四辑:
第⼀辑“家⼈闲坐,灯⽕可亲”;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静是一种回归,让自己所思所想归于无的状态。
我常常喜欢独自一人静坐,或放空或发呆,让思绪飘向千万里,飘到想去的地方。
也许人的记忆总是有选择性的,尽管时光荏苒,那些深埋在心底里的记忆,那些我们下意识里不想忘记的记忆,就真的不会忘记。
每每想起,就恍如发生在昨天。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世人大多都只是普通人,而非圣人。圣人是何等境界我不知,但普通人就不可能全然做到永远恬淡平和,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很多时刻会对让人“心里长草”。
所以,偶尔静坐,当“心里长草”时,读一本书,在文字里寻找净土,心里的草便得以消除。
第⼆辑“⾃得其乐,随遇⽽安”;
我很欣赏《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说得何等潇洒。不知道为什么,汉宣帝竟因此把他腰斩了,我一直想不透。这样的话,也不许说么?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何时算“富贵”?怀一颗“及时行乐”心,可时时富足富贵。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