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通过他的思考的启发: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感知是相对的,所以我们的很多常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因此,一个人要想活得明白,首先必须学会怀疑,其次学会独立思考。
康德认为,正如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样,人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人是“自然存在物”,必须服从自然法则;
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存在者”可以遵从理性法则行动。
“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小时候的王阳明也是个十足的叛逆公子,虽然有个状元爹爹和一个有名的老师为伴,但他胆大有个性,不走寻常路,捣蛋顽皮一样没落。
一个有经验的车夫在驾驶马车,想让马快跑都会在马的耳边,给它一记清脆而恰到好处的鞭响。教育是把鞭子抽在心上。
十五岁的王守仁开始了游历,一路考察风俗民情,凭吊古战场,思考御边之策,“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少年的王守仁开始通儒,就是能够将“经济之学”(经世济民之学)与“心性之学”(尽心知性之学)融贯为一的符合孔孟精神的真儒。
就是德行与事功二者兼备、思想与行动毫无脱节。即知行合一之道。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弘治六年(1493年)春,王守仁参加会试,不幸落第。
弘治九年(1496年),他第二次应试,再度落榜。一些跟他一样好几年没考上的同学深感沮丧,都以寒窗十载却屡屡落第为耻。
王守仁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要求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都要保持内心的淡定,永远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情绪的主宰者。
为人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其次人拥有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