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内心强大的秘诀,那就是——把事实与看法分开。
王阳明的”五溺”
挚友湛若水曾帮他做了这样的总结:“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正在找不到北的时候,王阳明心学与守仁的相遇,实在是双方之大幸,也是儒学之大幸,更是中国日后万千学人之大幸,可谓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的诞生
王守仁像一具雕像一样坐在自己打造的石棺中,看见往事一幕幕从心头闪过。
将自己置于无所凭借、无所依傍、无所希冀的绝地!
“不觉呼跃,从者皆惊”终于“忽悟格物致知之旨”。一句话:“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年谱》)
明末,阳明心学漂洋过海,传至日本,感召拥趸无数,成为幕府末期维新志士西乡隆盛、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等人最强大的精神武器,对明治维新和日本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强国。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书信所做的汇编,分上、中、下三卷,由徐爱、陆澄、薛侃、南大吉、钱德洪陆续编集而成。《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一部深刻影响后世的儒学经典。
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实现心性本具的一切潜能
忠于内心是强大内心的第一步
在心学的语境中,“心中的道德法则”就是天理,所以王阳明才会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真正的忠,真正的孝,真正的道德,真正的良心,都是由内而外的,它们并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也不因外在的打击而消失。敬畏、坚守并履行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能带给我们财富、地位和名声;心中的道德法则或天理,也从未向我们承诺过快乐、幸福和成功。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东西的敬畏和坚守,一个人就很难称其为人,一个社会也很难给它的成员带来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这些东西是我们生命的根,我们要把根留住。
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指的就是建构这样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