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的《子夜读信》读书笔记

六(3)班的非平面生活

41.子夜的灯

2022年3月3日,星期四。晴朗。

午后,在办公室读诗。

洛夫的《子夜读信》: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

晚辅时,将这首诗读给孩子们听。我和他们说,诗意不来自世界,而来自内心的注视。

小河本不能穿衣裳,但正因此诗歌语言才有了陌生的审美。我很喜欢“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这是一封在水上游走的信,是对信走邮路的崭新诠释。温暖本不可见,唯有内心有诗意的人才能读到;读水的温暖,读你脸上的皱纹,读江河,读一面时间之镜,读你的微笑……

只是“笑如泡沫”。

碎了。没了。即便有灯,仍是空空。

那别出心裁重新看待现实的眼睛啊,我们常常看不见,更不曾拥有;那不合常规纵横谈论的勇气啊,我们常常听不见,也无法触摸。

读诗、写诗的实质是什么?是拥有人类真正的感官。能打开五官的,唯有诗性思维。让诗句先触及我们的感官,再用理智去寻找深意。亚里士多德说得真好,“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智。”

现在的孩子们,有天真,也有少年的深刻。太理性、太哲学的思维,会让语言偏向抽象的表达,而小学的习作不就是让孩子重回孩子,用自己的感悟给事物重新命名吗?

感性意象是具体的。打开了,就自由了;自由了,就意味着即便微不足道,也有一个自己的宇宙。

博尔赫斯在《我的一生》中有一句诗,令人喜欢:“我总在接近欢乐,也接近友好的痛苦。”语言这东西,大抵也如此,有接近的欢乐,也有接近的疼痛。

但一百个春天里,我们仍然渴望一盏“子夜的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洛夫的《子夜读信》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