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对苏轼评价很高,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的确,苏轼才高八斗,在文章、书法、诗、词、绘画、哲学等不同领域均登上时代顶峰,而与此同时,苏东坡还是一个很享受生活的人——会讲笑话,爱美食,甚至还能在庖厨间优游。作为一个现代人,不爱死他才怪呢。
说苏轼爱美食,很多人都不奇怪,可这家伙吃就吃吧,还喜欢把美食写出来,馋大家。譬如在黄州遭贬时,看到满地乱跑的猪,当地人不喜欢吃,只有他毫不嫌弃,大快朵颐,还写了首《食猪肉诗》,其中写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哈哈,你看看,别人不爱吃,可他却好不嫌弃,吃得不亦乐乎。
苏轼是真爱吃,可以说是走一路吃一路,吃一路写一路。在黄州吃东坡肉,吃鱼吃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知笋香。”在常州吃河豚,“蒌蒿满地蒌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徐州吃馓子,“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在惠州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吃生蚝,“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这家伙把美食吃了个美,也写了个美,鱼肉蔬果酒茶,桃杏梨枣,鲫鱼鲈鱼白鱼鲤鱼,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都入了他的口,也入了他的诗。
爱美食,会写诗词文章,爱画画写毛笔字,爱旅行,爱讲笑话懂幽默,这不就是个十足的摇滚青年么。所以,当二十六岁的摇滚青年来到他仕途的第一站宝鸡凤翔,碰到同样的摇滚美食豆花泡馍的时候,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说豆花泡馍是摇滚美食,是有原因的。作为西府名小吃,本为下里巴人,但“白汤雪花红油转”的卖相,看着都让人赏心悦目;软糯的豆腐与韧劲的锅盔馍本身就不搭,但在这道美食中却毫无违和感地在一起;北方朴实的黄金馍片、蜀地如玉似雪的豆花、穿越秦岭横扫南北的红油辣子,将这种美食的画面感推向了极致。就像崔健的《一无所有》《花房姑娘》《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等摇滚歌曲中的唢呐、古筝、笛子、箫等民族乐器,与西方的朋克、爵士等融合在一起,既有含蓄婉约,又有激情澎湃,绝对的赏心悦目。
说起来,豆花泡馍的制作很简单,但却很讲究,选豆洗豆泡豆磨豆煮豆,石膏做卤水点豆浆,九成熟的厚锅盔馍切成薄片,堆在老碗里,再洒进滚烫的豆浆中,略煮几分,大笊篱将馍捞出,放在老碗里,换用铁勺盛些热豆浆浇在碗内,再从旁边的铁桶中舀出一勺硕大的豆花铺于馍上,撒盐,最后将火红的油泼辣子泼在碗内,撒些香菜葱花之类的点缀,一碗正宗的豆花泡馍大功告成。豆花滑嫩Q弹,豆香浓郁,豆花洁白,锅盔馍筋道,颇有嚼头,这就是这道美食的特点,与摇滚乐激情大胆的表现张力、灵活多变的演出方式、直白有力的表现形式不谋而合。
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时年二十六岁的苏轼带着娇妻到凤翔府上任了。凤翔位于陕西西部,在夏代以前称雍川,唐代时改为凤翔府,因传说“凤凰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禹贡》中记载的华夏九州之一雍州之名就来自于此地的雍山、雍水。凤翔也是西周的发祥之地,历史积淀相当深厚。
第一次任“地方官”,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憧憬未来为国效力的凌云壮志,又有难以排遣的乡愁离绪,更有前途难以预料的担心担忧,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凤翔府判官的工作是繁重的,和太守共同签署公文上传下达,掌管五个职能部门的公务和日常政务的处理,进行衙前之役,组织老百姓完成政府摊派的差事。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很大。到任时间不长,年轻有为、意气奋发的苏轼修葺东湖,上山祈雨,减轻徭役,做了很多为民务实的实事好事,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苏轼在凤翔共待了四年,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比较有名的如《凤翔八观》《题宝鸡县斯飞阁》《憩怀闲阁》《岁晚三首》《眉坞》等等,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描写当地风土人情的,当然,少不了描写当地美食的。闲暇之余,苏轼逛遍了凤翔的山山水水,作为一个从蜀地来的资深吃货,苏轼怎么可能放过豆花泡馍这道美食,再说,一碗滑嫩Q弹的豆花,也勾起了他浓浓的乡情,于是,这碗既包含乡情,又有西府风格的美食,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轼到底给豆花泡馍是否写过诗词文章,如今已不可考,不过据说有一次,他品尝过之后,还是留下了“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的赞誉。
有哲人说,豆花泡馍看似简单,但蕴含的意义非凡,绿的香菜是春,白的豆花是夏,金的馍片是秋,黑的咸菜是冬,像极了一年四季,也像极了苏轼的一生。
作为七项全能冠军”,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美食、政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康震老师曾评价道:“苏轼有情怀、爱民众、有锋芒、敢担当,应当成为后世为官者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一生是不幸的,40年的宦海生涯竟然有20多年不是遭受贬谪就是正在贬谪的路上,人生最黄金的年龄就因为和主政者观点不一致而遭弃用,甚为可惜;然而,苏轼又是幸运的,正因为屡遭贬谪,他才能亲眼看到和了解到了百姓的疾苦,加之心中的苦闷,这才有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的喷薄而出,正因为这些名篇佳作的不朽,造就了苏轼的不朽。
难能可贵的是,在贬谪的过程中,苏轼依然笑对人生,超然旷达,他无时无刻不在追逐人生的真正韵味,或者说是升沉难料的命运。他在连遭黄州、惠州、儋州三次贬谪之后,仍然以坦然平和的心态面对贬谪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并用随缘自适、清新淡泊、清淡从容的心态去化解人世间的艰辛与烦恼,乐此不疲地去寻找生活乐趣,乐观愉快的享受着生活,那一首首描写美食的诗词文章,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碗简单的豆花泡馍其实乾坤巨大,滚烫的豆浆就是滚烫的人生,不能四平八稳,要有所作为;洁白的豆花就好像要求我们的一生要守身如玉,清清白白;金黄的馍片提醒我们,尽管人生短暂,但有所成就,为后人留下些有用的东西;红烈烈的油泼辣子和嫩绿的香菜,就好像人性中复杂的性格特征,既能轰轰烈烈干大事,也能沉下心来干小事;而黑色的咸菜提醒着我们,人生道路上,谨防那一小撮小人坏人。
豆花泡馍所暗含的人生哲理,既是摇滚青年苏轼一生的概括,也是你我一生最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