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写了一篇小文《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明清已降,中华文化逐渐衰落,诗词的整体水准较先前下降了不少,但仍出现了个别可以比肩前辈的大诗人、大词人,比如清代就有两位著名词人,他们的优秀作品一点儿不输于先贤,一位是纳兰,另一位就是王国维了。”后来有读者给我发来微信,再次佐证我的观点,说现代人的诗词水平也不低,香港就有一位:那就是梁羽生先生。
大家都知道梁羽生先生是著名的新派武侠作家,其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等已成武侠小说的经典,其实梁羽生先生的诗词功底也极为深厚,很多小说中的诗词都是他自己创作的,而且水平极高,譬如这首《八声甘州》。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陀巷泊,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月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这首词是梁先生的名著《七剑下天山》的开篇词,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知道,当年伊犁将军纳兰秀吉准备将自己的爱女纳兰明慧嫁给鄂亲王多铎作为王妃,那晚,杨云骢正在杭州城,当他得知这个残酷的消息后,情不自禁的填了这阙词,一方面表达了与纳兰明慧一场短暂却刻骨铭心的爱恋的留恋不舍和无可奈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自己毕生抗击清兵却终究无望的愤恨茫然。这首词写得豪迈苍凉,写出了江湖侠士缠绵悲壮的心境。在这首词中,家国深情、江湖豪情、儿女痴情很自然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情致摇曳,荡气回肠。
上网查了下,《八声甘州》原是唐教坊的曲名,又名《甘州》《潇潇雨》等,后成为描写边塞曲的词牌,这个词牌和其他的《江城子》《浣溪沙》《浪淘沙》等词牌不同,正体双调97字,前后段各9句,6种变体,共有八韵,故称《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法度森严,平仄工整,韵律讲究,很不好写,很多人都尝试过,但坦率的说名作不多。以我有限的阅读经验来看,写得好的约略有三首,分别是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以及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三首词各具特色:苏词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气势恢宏,荡气回肠。辛词既略述飞将军李广的事迹,又抒发自己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想象丰富,气劲辞婉,情真意切,感慨深沉。而柳词既描绘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又描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落魄文人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相比较而言,我以为柳词最佳。
梁先生的这首词尽管从艺术角度来看比不上以上三位,但我以为并不差,甚至可以说,能排进这个词牌的前十名。毕竟,能将大侠的豪情和儿女私情融到一起,这不但需要对人物情感的极深了解,也需要对词牌结构的巧妙安排—-这不是每个词家都能做到的。
梁先生在这部作品中一上来就挑战这个高难度词牌,写下的这首作品,我认为还是很有勇气的,当然也非常成功的。下面,就说道说道。
浪迹江湖十多年了,只可惜当年的翩翩少年如今已经白头。看着当年繁华鼎盛的铜锣巷陌如今却已是破败凄凉,真令人空怀心事,唏嘘感叹啊。此刻醉酒已醒,诗篇尚残,旧梦已断,北方雪飘,南国秋冷。手抚龙泉剑凄然北望,何时才能招来北归的扁舟啊。
明日我就要离开已经漂泊辗转了十年的塞外大草原,去寻找他即将属于别人的妻子的她了,试问是谁将玉佩相留?在中洲徘徊弄影久久不走。古今无数的英雄人物,俯仰天地之间却难消心愁,空有报国之心、爱慕之情却无法长相厮守。最难忘那夜与你的短暂厮守,灯火飘渺,罗帐低垂,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凄美。我已惯看秋月春风,四处飘零,空自怀着万千感慨,纵然金戈铁马,不再想任何儿女私情,立志要葬身荒丘。
这首词写得豪迈苍凉,大气磅礴。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国仇家恨;既有豪情万丈激情洋溢的感慨,又有栏杆拍遍无人意会的无奈,可以说是梁羽生武侠小说中自创诗词的上乘之作。当然,这首词也用了很多典故,也有几句是直接化用古人的,譬如“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一句就出自宋代词人张炎的《八声甘州》“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当然,梁先生用得很巧妙,诗词功底不算很深厚的读者几乎看不出来。梁先生对《八声甘州》这个词牌还是很喜爱的,同样在这部《七剑下天山》中,梁先生还写了另一首《八声甘州•冒浣莲》,写得也很精彩:
最伤心烽火烧边城,家国恨难平。听征人夜泣,胡笳悲奏,应厌言兵。一剑天山来去,风雨惯曾经。愿待沧桑换了,并辔数寒星。
此恨谁能解,绝塞寄离情。莫续京华旧梦,请看黄沙白草——碧血尚阴凝。惊鸿掠水过,波荡聊无息。更休问绛珠移后,泪难浇,何处托孤茎。应珍重,琼楼来去,稳泛空溟。
这首词的大意是:
烽烟战火在边城燃起,最让人伤心欲绝,家仇国恨在心头,难以平息。听到胡笳演奏的悲音,思乡的将士在夜里哭泣,应该厌兵罢战不想再征战了。骑马仗剑行走天山南北,已经惯经风雨。盼望世事沧桑天下安定,你我并骑驰骋大漠共赏星月。
此恨又有谁能够理解,只好在这大漠绝塞寄托离别深情。当年的京华旧梦难以再续,若不信,请看这塞外的黄沙百草—-上面还凝结着碧绿的鲜血。惊鸿掠水而过,横波摇荡水声无息。更不要问绛珠草为何漂移,泪水再无处浇灌,更向哪里寻觅寄托。请你多保重,看这琼楼玉宇自由来去,在空溟中飘荡。
这首《八声甘州•冒浣莲》与前文的《八声甘州•笑江湖浪迹十年游》在创作手法、创作风格以及情感表达上一脉相承,互为姊妹篇。
有评论认为,若论武侠小说的创作水准和流传广度,梁羽生不及金庸,“凡井水饮处,皆有金庸迷”绝非妄语。但就诗词创作水平上来看,梁羽生甩了金庸几条街。金庸作品中的很多诗词直接抄用古人的,而梁羽生绝大多数都是原创,而且水准极高,这既得益于他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也得益于他对自小打下的深厚功底。
梁先生的武侠小说是我这一代人的必读作品,尽管囿于年代久远,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已经忘却,但躲在被窝里偷看小说的被大人发现的囧事如今依然历历在目。这首《八声甘州》当年我很喜爱,曾工工整整的抄写在笔记本上,仔细揣摩研读,如今再回想起来,都是甜蜜的回忆。
江湖,不仅需要刀光剑影的快意恩仇,更需要在侠骨之中平添一份柔情。梁羽生的作品,与传统的章回小说相似,大多以诗词开头,拉开武侠人物纵横江湖的序幕,又以诗词收尾,总结评述。这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一脉相承。这些诗词甚见才情,既是对全书的点缀,也是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读来颇堪回味。
正是:一剑天山来去,寒气荡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