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能记住我 我曾这样爱你

闲暇无事,随手翻起了购置许久却一直无暇研读的《浮生六记》,一经翻开,便沉浸其中,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沈复先生在开篇的《闺房记乐》中,给读者讲述了一个他与妻子芸之间的一个小故事,读来让人捧腹,让人感动,也让人怀念。

话说那年冬天,沈复随母亲去亲戚家走动,见到了舅家亲戚心馀先生的女儿陈芸。陈芸字淑珍,与沈复同岁,长十个月,自幼两人便相识,以淑姐相称。芸自小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她擅长女红,所做的刺绣精细雅致,很受人们欢迎。全家以她的女红为生,甚至弟弟的学费都是她出自她的手。芸不仅手巧,而且聪慧,在刺绣的间隙,她也独自学习识字,尤喜诗词,一日竟然写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优美的句子,可见她的才情之高。

沈复十三岁那年,随母亲去舅家探亲,偶然间见到了芸写的只言片语的句子,便深为喜爱,叹她才思隽秀,聪颖过人,于是央告母亲:“若为儿择妻,则非淑姐不娶。”母亲也很喜欢芸的温柔贤惠,温婉可人,于是便脱下金约作为定情之物,和芸的母亲定下了这门亲事。

芸的堂姐嫁人,沈复陪母亲去贺喜,但见来的亲戚们都衣着光鲜,流光溢彩,只有芸通体淡素,只有鞋子是新的。那双绣鞋,制作精巧,一问,始知是她亲手绣制,众人都赞叹她蕙质兰心。

那日的芸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盼顾神飞,两齿微露,让沈复着迷不已。

那天晚上,沈复酌母命送亲戚至城外,回来的时候已是三更。他感觉有些饿,想找些吃的,老婢女给他拿来些枣脯,沈复嫌太甜了,不想吃,正为难的时候,芸过来悄悄的扯了下沈复的袖子,将他拉近自己的闺房,原来芸预料到了沈复会回来的很晚,老早准备了暖粥和咸菜。沈复一看,大喜过望,欣然举箸,正待吃时,忽然听见芸的堂兄玉衡在外边嚷嚷:“淑妹快来!”芸听见有人来了,急忙将房门掩上,应声道:“天色太晚,我已疲倦,准备要休息了。”谁料玉衡毫不避讳,推门而进,正瞧见沈复吃粥,便笑着对芸道:“你是害怕我过来吃粥,故意说已经吃完了,原来藏在这里招待夫君的吗?”芸窘迫不已,夺门而出。这一来一去,惹得全家都知道了。沈复也感觉有些窘迫,于是拉着老仆人先回去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乾隆四十二年,即公元1777年。三年之后的正月二十二日,两人成婚。

新婚之夜,两人坐在床头,揭了头巾,但见芸低垂粉颈,身姿婀娜,依然如昔,两人相视嫣然。喝罢合卺酒,并肩坐下来吃饭。沈复看见温柔贤淑的妻子,有些激动,暗暗在桌子底下握住了妻子的手腕,感觉指暖滑腻,胸中不觉砰砰直跳。

成婚后,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不久之后,沈复酌父命到武林赵省斋先生门下读书,芸在家操持家务。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沈复总会对景怀人,思念妻子。

一天,芸问沈复:“古今的文章中,哪家的文章最好?”

沈复答道:“《战国策》《庄子》的文章轻快明亮;匡衡、刘向的文章风雅雄健;司马迁与班固的文章博大精深;韩愈的文章浑雄有力;柳宗元的文章峻峭挺拔;欧阳修的文章飘逸跌宕;苏轼父子的文章缜密思辨……每个人的文章都有可取之处,只不过看你能不能完全领悟。”

芸便说:“自古到今,这些好文章见识高卓,气派雄浑,我掌握不了,唯有诗词方面,我有些领悟。”

“唐朝以诗词选拔举子,李白和杜甫是一代宗师,你喜欢哪一位?”沈复问道。

“李白的诗潇洒落拓,杜甫的诗锤炼精纯,各有特色。与其学杜诗的森严,不如学李诗的潇洒。”芸回答道。

“杜诗是历代诗家的集大成者,是很多人效仿的对象,你为何喜欢李白?”沈复又问道。

“诚然杜诗独一无二,但李白的诗就好像是绝顶高手,有一种落花流水、飘逸洒脱的趣味,所以我爱李白的心更深些。”

……

一来二去,从两人的对话中,能看出他们夫妻有相同的爱好。的确如此,他们经常沧浪亭爱莲居西侧研习书卷、谈论古今、品月赏花,羡煞旁人。为此,沈复还专门镌刻了两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印章,一枚为阳文印,一枚为阴文印,夫妻两人各执一枚,作为来往书信的凭据。

沈复和芸之间互敬互爱,举案齐眉,好似神仙眷侣。她是他的妻,亦是他的友。她为他洗衣缝被,也同他品评诗词文章。纵是贤妻亦娶,终归良友难寻。此生得芸娘如友般的妻,既有了一世的安稳,也不枉了一身才华学识。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芸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一岁。

多年之后,沈复便写下了这本《浮生六记》,记录下与芸之间种种美好,给他准备的可口暖胃粥,与他畅谈诗词……往事如此温柔,仿如当年初见。

希望你能记住我,我曾这样爱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希望你能记住我 我曾这样爱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