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风雨叫“烟雨”灿烂
青州第二中学高中一年级九班 王增睿
有人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苏轼一生历典八州,大半生被放逐边远之地,可谓风雨一生。但他不妥协,不苟且,旷达自如,所以他的风雨叫“烟雨”。有人把诗人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写成“一蓑风雨任平生”是对诗人的偏解和误会。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沙湖道中遇雨,雨突兀滂沱,是场暴雨、大雨,也是场恶雨。苏轼此时因乌台诗案正谪居黄州,死里逃生的谪客惊魂未定,本该“拟把疏狂图一醉”,或“把酒问青天”宣泄其怨恨,但他遇雨时不惊不惧,不做落难之像,不见狼狈之状。他从容优雅,“何妨吟啸且徐行”,一阙《定风波》风流千古。绝世独立雨中客,雨中不急不避,他首先是一个超然的现实主义者。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可见一斑。“酒醒却咨嗟”“诗酒趁年华”,他识得解脱苦闷,潇洒直行的人生法宝。林清玄说:“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苏轼当然是第一流的人物,他是个能于苦难生命中找到人生滋味的人。他的生活不只是苟且,宦海沉浮,三起三伏,苏轼于惊涛骇浪上舞之蹈之。
46岁的苏轼,面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赤壁,即使还能“老夫聊发少年狂”,但他早已褪去那份轻狂,他对人生的一切遭遇处变不惊,安之若素。他异常冷静,他有足够应对一切变故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硬力。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即便潇潇春雨和料峭寒风会让人病困,但苏轼喜欢这场雨,他觉得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雨。因为他可以在雨中“身如不系之舟”“载歌载舞”,自得其乐。
既然无法逃离一场雨,还不如坦然受之。苏轼他想到了,也做到了。“置身江湖,你就得学会游泳”。苏轼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通达,是个智者。在他眼里,冷雨不再是冷雨,而是浪漫的烟雨,即使眼不见江南烟雨,他也“长记”“欹枕”之。所以,在雨中,他骄傲地唱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的,再大的雨也浇不湿一颗晴朗的心。
三月七日的那场雨,于苏轼而言,是“知时节”的好雨,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是“邑轻尘”的朝雨,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快哉奇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用浪漫主义实现着他的理想主义。如牡丹,开在枝头高贵,坠于地上华丽,是谓不谢不败。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顺和逆,荣和辱,在苏轼心中都不重要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诗意栖居!之前他栉风沐雨,“吟啸且徐行”,可能有些意气使然,“山头斜照却相迎”,他看得远、放得开的睿智和自信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从词作“也无风雨也无情”观之,他的旷达自如才得以真正体现,他的修为可谓更上层楼上。是时,这场落在苏轼生命中的雨已然经历了骤雨、烟雨和无雨三个阶段、三种境界。
路是苏轼永远的鞋子。他一脚踩在大地井底,一脚踏上高空云端。前方有逆风飞行的鸟,在高空鸟瞰人间:烟雨湿衣看不见,大雨倾城不倾人!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美食美景。
苏轼,是一个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者。
苏轼的风雨,叫“烟雨”灿烂。
(指导教师: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