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读一整合 核心素养双落实 ——以六上《有的人》教学为例落实鲁迅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是课程的细胞,是完整的学习故事;更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

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我们的课堂落地呢?接下来,我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课的诗歌教学《有的人》为例来谈谈我的浅薄理解。

一问课标定方向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我们教学最根本的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搜集资料的要求中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而落实到本单元具体的要求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那么本课如何去落实此语文要素呢?具体来说,要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特别是本单元前面所学课文的内容在品读中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让同学像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二问单元定地位

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郑桂华教授强调:“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从零散走向关联”。

《有的人》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的由衷赞美之情。

本诗结构清晰:以总分的形式写了两类人以及两类人对待人民的态度和人民对待两类人的态度。通篇使用对比手法: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地呈现出来。

聚焦语言表达。引用巧妙,诗歌多处引用鲁迅的诗文。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则源于鲁迅《野草.题辞》。

因此,教学此课时可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亲近的基础上,在整合单元资料的基础上注重情感深化、价值观引领的教学,从认识其人到悟其精神,实现学生能力从学法到得法的提升。

三问学生定起点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我们课堂教育的切入点。

《小学生鲁迅读本》编者刘发建老师说过:“我们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选准突破口,引领孩子亲近鲁迅,而不是忙着给孩子们一个伟大的鲁迅。”

江湖有传言,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由于鲁迅其人离学生年代较远,而鲁迅的作品很多语言过于深奥,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时,我会先让学生去亲近、走进鲁迅,搜集鲁迅的资料。

如让他们做“云游鲁迅纪念馆”的手抄报,包括“鲁迅生活馆”“鲁迅足迹馆”“鲁迅作品馆”“鲁迅名言馆”“鲁迅朋友馆”等;

接着通过多篇课文让学生多角度认识鲁迅,如推荐阅读《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童年时的鲁迅;推荐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感受学生眼中的鲁迅;

阅读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感受名人眼中的鲁迅;阅读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感受孩子眼中的鲁迅;

通过一系列的阅读给孩子们营造出一个“鲁迅文化”的大语境。

整合认知定策略

基于以上三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我确立了本单元的核心目标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多形式朗读诗歌,体会爱憎情感;

2.发现诗歌对比、对照等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3.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及相关资料,感悟鲁迅形象。

其中,借助本单元课文及相关资料感悟鲁迅形象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来看,《少年闰土》作为单元首篇,承担着学法的教学任务;

《好的故事》教会了孩子要学会借助阅读链接体会含义深刻的语段,强化提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要借助当时时代背景理解“碰壁”;

在教学诗歌《有的人》时,通过“三读”即一读评价引人物;二读诗歌学写法;三读情感悟形象;融合前三篇课文的细节内容,拓展鲁迅的诗歌《自嘲》中的诗句等资料,体会人们对鲁迅的爱戴,感受鲁迅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板块一:引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我将鲁迅、毛泽东及后人对鲁迅的评价整合成一首小诗,上课之初师生共读这首小诗,通过一读评价引出今天学习的人物——鲁迅。

然后师生共识——我们不能忘记鲁迅,出示1949年全国公开纪念鲁迅先生的活动,引出诗人臧克家所写的纪念诗《有的人》。

板块二:品读——反复朗读,发现写法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梳理诗歌结构,对读细节发现诗歌的写法特点,对诗歌最重要的写作方法对照进行强调,引导学生品味这一写法在本文中的作用:即诗人用对照的写法可以让我们对高尚的人越来越喜爱,对卑鄙的人越来越憎恨,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情感更强烈。

紧接着男女生配乐再读诗歌,读出其中情感。学生在初读、细读、再读的过程中通过品读诗歌提升了语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本课中也悄然实现。

板块三:悟读——找寻鲁迅,感悟形象

接下来,三读情感悟形象。

我首先提出本堂课的主问题:本文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可全诗中没有一处出现鲁迅二字,你从哪些诗句中发现了鲁迅的影子呢?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或者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

在这个过程中,穿插引导学生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的情节,理解“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引导学生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万人悼念”的场景,体会人民对鲁迅的爱戴,理解“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通过对这些诗句中情感的感悟,理解鲁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同时,引用巴金的回忆录:“他不会死,他会活起来!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句中“死”与“活”的含义,进一步感受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

在充分的情感烘托下,以开放式的问题请学生总结:在诗歌中,我们找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请学生齐读了鲁迅的诗《自嘲》中的句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和名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深刻认识到鲁迅先生一心为民、甘愿牺牲的精神,生动地树立了鲁迅先生的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回答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进一步地追问、及时地肯定,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诗句,学会分析诗句,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板块四:拓写——拓展延伸,识一类人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引领学生对诗歌题目发起质疑:《有的人》能换成《鲁迅赞》或《纪念鲁迅有感》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跟鲁迅一样的人,如岳飞、孙中山等,实现本课的价值观引领:我们应进一步弘扬孺子牛精神,这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然后我顺其自然总结本课所学,布置课后延伸作业:背诵诗歌,仿写诗歌,阅读整本书《小学生鲁迅读本》。

实现教学从一篇到多篇,从多篇到整本书,这样的延展性阅读,真正开启学生从文到人的阅读旅程。

至此,鲁迅单元实现了从学一组文,识一个人,识一类人,到悟一种精神的高度,也就完成了它的课程使命和未来期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三问三读一整合 核心素养双落实 ——以六上《有的人》教学为例落实鲁迅单元整体教学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