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西北的壮美
——《安塞腰鼓》教材分析
城阳第十中学 刘鹏
同一条河,在春天缓缓流淌,波光粼粼,草长莺飞;到了夏天,高涨的、浑浊的河水湍急下泄,打在巨石上轰轰作响,浪花飞溅。这两种景象都能给人带来美感,只是美感的类型不一样。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出了“刚性美与柔性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刚性美,娇莺嫩柳是一种柔性美”;“柳永与苏轼词风格不同不同,一个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十七八女郎,一个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关西大汉。”一个是优美,一个是壮美。优美与壮美都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优美的形象往往温婉柔和,如精致、轻盈、小巧、清新、秀丽、淡雅、素净等等,优美的事物和形象,使人们在悠然自得中体验温馨的满足、宁静的欢愉。壮美,可以理解为壮观之美。什么是壮观?壮,大也;壮,健也。《安塞腰鼓》充分展现了这种大与健的壮美。
我们先来看安塞腰鼓“大”中的壮美。
首先,这种壮美体现在声音大。如文中这样描写“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这腰鼓表演的场面壮观,这腰鼓表演的雄壮激越的声音壮观,这腰鼓表演的恢宏气势壮观。这场面、声音、气势都让我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美。
其次,这种壮美体现在人数多、动作齐。文中写道:“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里的“百十个”“茫茫一片”写出“安塞腰鼓”表演时不但人数多,而且动作齐。这也是我们读“安塞腰鼓”感受到壮美的另一个方面。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人”是安塞腰鼓“健”中的壮美。
“人”年轻之健,是生命活力的壮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后生”是指后辈、小伙子、青年男子,这是“腰鼓人”的“健”。“后生”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年轻的生命“朴实”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我们年轻之健,生命力的壮美。
“人”力量之健,是生命力的壮美。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人是力量的载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些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雄浑、激昂、粗犷,还有点狂野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面对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让人感受到“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生命力的壮美。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也蕴含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在今天,凝重的西北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这片黄土地养活的人,这里的人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力量就在这壮美的安塞腰鼓里奔放,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沉静之后的思考,是生命的思考,是向往美好的思考,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