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常识》一书趣记(6)
作者:庾日升
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咋看很眼熟、经常作为口头禅的词语,然不少就是说不清、道不明,恐怕很多人有此感受,也习以为常。这不,我从书中拣出几个,我们来“刨根问底”一下,大家以为然否?
人在各个时期,对年龄称谓是不一样的,大家经常张口就来,有的称谓生动形象,有的称谓富有哲理,让我们准确了解一下。比如,人从出生到未满周岁,谓之“襁褓”,襁褓中的婴儿就是说这个时期。而2岁左右的幼儿叫“孩提”或“提孩”,韩愈有诗云:“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知,”孩提时代的孩子应该是有一定感知了。“总角”或“垂髫”是指幼童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把头发扎成了髻而得名,《桃花源记》中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写。“童龀(CHEN)”则指人的少年时期,《说文》中说:“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龀者恒牙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约七八岁)的孩子牙齿基本有雏形了。“九龄”一目了然,就是指九岁的孩子。今天我们常说的“豆蔻年华”一般指13岁左右的孩子,青春年少。“及笄”、“束发”则分别指15岁左右的女子和男子,古代女子到了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绾住,表示成年,笄就是束发的簪子;男子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故谓“束发”。“二八”,即16岁,有“二八年华”之说,大多指女性俏丽的年华,。“弱冠”或“加冠”,泛指男子20岁左右年纪,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可见,人从出生到20岁左右,各个时期的称谓是不一样的,合乎生理,合乎情理,生动有趣。
再往后,大家更熟知了,分别是“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耳顺之年”(60岁)、“从心之年”(70岁),皆源于孔子的《论语》,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拿现在话通俗解释就是:30岁应该立业、立家庭,40岁应该万事懂得、没有什么疑惑了,50岁看透红尘、明白人生了,60岁不可争强逞能、听之任之罢了,70岁不要想得太多、随心所欲为好。其中,耳顺之年又称“花甲之年”,是由记时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成“六十花甲子”而得名;从心所欲之年又称“古稀之年”,因为古代生活条件差,人活到七十岁相当不易,颇为稀罕,杜甫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之年”、“期颐之年”,乃指人的高寿之年,耄耋之年一般指七八十岁左右的老年人,期颐是人百岁的称谓,“颐”者“养”也,意思说人到了百岁,需要下辈的照养。至于“茶寿之年”,更为高寿,特指108岁,“茶”字上面是“廿”,下面是“八十八”,上下相加就是108,有点意思。可见,30岁以后的称谓,写尽了人生风华,道尽了人生沧桑。
再有,我们常用“三教九流”、“三姑六婆”形容某些人见识颇多、能量颇大、本事颇强,只不过含有贬义成分。那么,你知道这两个词的古义吗?“三教九流”指的是旧社会各种行业和各色人物, “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九流”古代分为上、中、下九流,上九流为: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士)八举(人)九解元;中九流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算卦),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为: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九流职业等级分明,包罗万象,堪谓旧时社会生活写照。今天,随着时代进步,虽然也说“三教九流”,但“九流”的格局早被打破,有的已经成为历史。
“三姑六婆”,或许有人误认为是指亲戚,其实不然,皆指旧时底层女性从事的职业。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皆指因为宗教信仰而出家的女性,此姑非“姑舅”的姑,千万不要闹出笑话。六婆是指牙婆,旧时负责看货论价、促成交易并从中收取好处的女性,拿今天话说就是凭嘴巴做中介的人;媒婆,专门介绍姻亲的女性,也就是红娘;师婆,就是画符施救、请神问命的巫婆、算命者;虔婆,就是妓院里的鸨母;药婆,就是专门卖药的女性;稳婆,就是负责接生的接生婆。旧时女性地位低,只能从事这些职业。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职业早已成为历史,女性的地位也得到根本性提高,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谁说女子不如男?更有“巾帼不让须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