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 行 偶 记

川端康成说,生命就是一个渐悟的过程,死亡是最后的顿悟。这显然有些偏狭了,就在每一次旅途中,有限的生命都会被无限延展,敞开心扉,放下尘间琐事,你与每一处风景相遇,都是伟大生命之流的相互渗透,那时,亦是生命的顿悟。

黔 行 偶 记

图文/马志雄

丙申七月初十,夜,风雨难定

朋友建议,入睡前,将这次行程记录下来,也不悖于我随心所欲的文字。

从纳雍站出发,进入织金地界,突然下起雨来,车窗外迅速后撤的山愈发模糊了。雨滴打在列车窗玻璃上,划作一道道痕迹,这些痕迹还未连成一片,雨停了。雨痕变作一点一点,最后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这里的天气就是这样,有时干脆利落,有时缠绵数日。

就在下雨的时候,我盯着车窗发呆良久。有朋友说,他要用毕生的时间跋涉于一道伤口。我想,跋涉纵是艰难,终会有一个归处可以抵达吧。那时候的心即使不能像雨后的车窗干净无痕,也会在阳光下坦然面对生命的承前启后。

进入安顺地界的时候,夕阳西下,偶有山水相间,忽而又是相对开阔的田地,晚霞映照,显得格外清幽爽朗而暗含悲切。那种悲切之情,定是要通达于喀斯特山区晚霞的灵魂的人,才能体会深切吧。

历时约三个小时,到达安顺城。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座城市有难能可贵的“守望”,守着自我而望世间繁华。留给明天慢慢体验吧,该入住酒店了,去洗尽满身疲惫,想想今夜,定会有个好梦。

丙申七月十一,清晨,小雨初歇

从安顺客运东站出发,乘坐黄果树专线大巴,我暗示自己,这将是一次灵魂之旅,要放下一切俗世的包袱。

刚出东站不远,路旁朴素的民居后面,青山突兀,那里立着西秀区政府的宣传栏,写着八个大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知道这八个字的出处,但我于这里却领会的是另一番深意。

进入镇宁地界,你可以明显知觉这里山的名字——“喀斯特”。路旁的夹竹桃正开得盛,不经意间把我带人另一段回忆。林海音的一篇文章里最后一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我也想起我的父亲,那个平凡而伟大的男人,那个曾立誓砸锅卖铁也要供我读书的男人。他今年六十六岁了,父亲的花还没谢呢,可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显然不会是包袱,就像这里喀斯特山承载自然风物那样,灵魂理应承受生命的轻与重。

等我从夹竹桃的遐想中抽身的时候,大巴车已进站,黄果树景区票务中心就在眼前,今天的旅程应该从这里开始,从我坐上观光车前往陡坡塘、天星桥和大瀑布的时候开始。

丙申七月十一,中午,秋余残暑

黄果树景区的第一站是陡坡塘。我最初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平凡的地方,因其处有陡坡有水塘,故名曰陡坡塘。

其实不是这样的。

想起《西游记》每一集结束的时候,音乐想起来《敢问路在何方》,唐僧师徒四人从一瀑布上面走过,那里就是陡坡塘瀑布,虽然没有黄果树大瀑布那样给人震撼,但那份不以为意之后的惊喜于我却是更可贵的。

我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避开游客的拍摄镜头,安静地看着那疯狂卷下来的水帘,最终,疯狂归于平静化作河流远去。这时,起于私欲的杂念,都随水沫逝去了,我在那一个瞬间,变成了空心人,如同周遭一株安静的植物,淡去浮尘,自然而然。

行程匆匆,应该离开了。就在离去之际,我又是不经意的回眸,恰逢云开,阳光映照,那瀑布白的透亮。我想,那不仅是自然造化,定是出自于伟大至善的灵魂。

快到景区出口时,一声蝉鸣打动了我。秋蝉和着水声那一定不是最好的告别方式,而是在告诉我:心存雅志,不忘归来。

丙申七月十一,下午两点,云淡,无风

在临行前,朋友说他有个愿望就是到天星桥去看看,并发给我梁衡先生的散文,文中一句描写天星桥石头的话打动我:“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在你头脑的储存里根本找不见这样的物件。”于是我梦中构思着那些不曾出现在我头脑中的物件的情形。

到了天星桥,我的语言一下子变得力不从心了。后来想想,这应该属于上帝的表达,岂能由我的语言说出!或者说那是大地的精神延伸出来的表象,这种表象是可以被肉眼识得,却要用心灵中那只眼才看得真切。于是陷入了争执:这样的物件真的存在吗?我不确定;即使我确定它存在,也难以向他人表达;即使能够向他人表达,那种表达也是不完整的。

天星桥的石头,其奥秘在于它的“褶皱”。低一点的褶皱里是水,流动着细腻的情感;高一点的褶皱里是青苔,人生高未成低不就时候的沧桑失态,不过如此了;再高一点,褶皱里多是草木,偶尔悬挂着几片仙人掌,这些活物赋予石头生命感,于是人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那不是冷冰冰的死物,而是承载着生机,暗含着玄机。

脚下的桥,我不确定是不是桥。如果是,这样的桥真的存在吗?忽然有庄周蝶梦的错觉感了。脚下除了石头就是水流,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山水都有了,也不缺乏仁智之士吧。以水照山,见石之柔情;以山照己,见一心之灵动;而后以己之心照物与他者,也定会生出“民胞物与”的真性情。

时值正午,天气炎热,忽至小青峡,格外凉爽,像处于另一番天地。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步入此般境地,定是心静使然。

再往前走到一个地方,名曰“侧身岩”,并放出狠话:“想从此岩过,谁敢不侧身?”我虽然很瘦,尝试了一下,确是要侧身才能过去。我想这就像人生中的一道窄门,选择朝向这里,是信仰,而侧身就是一种踏实的修行。

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美女榕,一棵老榕树,它的根露在外面,其形活像妖娆的美人。行走在这迷宫之中,我常感慨,天地造化竟如此神奇,而人是天地之心,将这份神奇看得最透。

离开的时候,见门口一家饮店题名曰“舍得”。似乎是另有深意。这时游客大多抱怨步行太远,走不动了。可是,若非舍去几滴汗水,一步一步的走,又怎能得以步入此间山水的心灵!

丙申七月十一,下午四点,晴空数里

进入大瀑布景区,先经过盆景园。这里的盆景,不禁让人拍手称奇。我想,这定然是天地灵力与人工顺势而为的结果,也算是“天人合一”了。

有一盆银杏和紫薇,一下抓住我的心,它们在恰似朽木的枝干上发出叶子,开出花朵,艰难地生存,并以仅存的最后气力笑迎游客。但终有一棵紫薇没有发出芽来,也许并不是林清玄先生笔下的果树那样没有怀着向往春天发芽的心情勇敢过冬,只是它不愿再以媚态迎送尘间的人来人往。

我还在沉思于那棵没有发出芽儿的紫薇,一缕浓香扑鼻而来,自然总是充满神力,以桂花香提醒不谙世事的我,已经是秋天了。

过了盆景园,即将去往最后的目的地——黄果树大瀑布。这两处景致显然形成两种生命力的互相映照,人生最通透的哲理,可以在这里有深切的体悟。

沿着山梯往下走,豪迈的流水声遮住了嘈杂的人语。但人太多了,想起萨特的一句话:“他人就是地狱。”拥挤不堪的人群,显然是地狱般让人不适了。

随人流而动,举步维艰,终于到了,腾起的水雾洗去因人多而起的燥热。不是我抓住了这一美景,而是飞流而下的瀑布彻底俘虏了我。用“壮观”、“真美”之类的词语,真是俗了,显得苍白,用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对贴切一点。对于黄果树瀑布,你只有亲临,你的生命和她的生命相互碰撞相互照应,于是知道,这样的美,源自大地的绝对精神,也潜藏在你心灵之中。

这个时候,我竟然出奇的平静,没有抱怨,也没有张牙舞爪的深情,就像从瀑布吹来的水雾,既清淡,亦是虚无缥缈。陈姐在海南的游记中模仿朱自清先生写了一句话:“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细细想想,我确是一无所有,又是无比自足。

我应该走了,就像徐志摩告别康桥那样告别黄果树瀑布。因为身体不适,气力难支,故而未到水帘洞一游,姑且有所留白吧。

丙申七月十二,清晨,天气清朗

酒店服务员对我说,王若飞故居周末不开放,但我也没有失落感,一切随缘就好,即使不开放,到门口走走也算了却心愿了。意外的惊喜,不仅是开放的,还是免费开放。

领到门票时,恰逢两个人被保安拦下不让进去,原因是他们穿着拖鞋。我暗自笑了。

王若飞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他的舅舅黄齐生造就的。从小被黄齐生接到贵阳入学,之后支持其去日本,陪同去法国,后到苏联,加之时势造化,算是成就一番功业。

初读黄齐生的《王若飞行述》,读到“状类白痴”四字,我会心笑起来:“甥生贵州之安顺,八岁不识字,余往携至贵阳入小学,状类白痴,不得入正额,留级者再,读自若。既而察其有异,家藏书,恣窥览。时校例奖天才,卒超越三级,而入高等。”

突然想起我自己的一段经历。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差,数学作业常常让老师无法给分。至小学三年级,成绩一直如此。后来对自己失望了,不想再读书,便辍学在家。是啊,那么笨的人,实在读不了书。后来我哥被聘到学校任教,就说服我再次入学,并引导我读课外书籍,教我毛笔书法,我用了半年时间,学习成绩在当时学校里算是在前列了。后来听说邻乡中水的教育挺好,我哥又鼓励我转学到那里。总算不负所望,略有所成。我和王若飞相似点不仅是我们都是贵州人,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黄齐生,就没有王若飞,如果没有我哥,那也肯定没有我。

王若飞此生最感动我的是一句话:“一切要为人民打算。”那种胸怀之广,是我辈应当看齐的,尤其是当我们还在为一己之私奔碌而无暇顾及更高理想的时候。我也曾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但也是迫于形势,一时陷溺在自己的私念之中,裹足难前。

每个人都应该冷静的想一想,想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自己要做成怎样的事。对我更重要的是持守初心,自知任重道远,不得不弘毅前行。

丙申七月十二,十点整,晴

从王若飞故居出来,步行约十分钟到达文庙。第一道门口两侧立有牌坊,左边书写“道冠古今”四字,右边的题字模糊不清了,问了管理人员才知道是“德配天地”。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这八个字算是对文化人较高的要求了。而这八个字立于入门处也似乎有深意,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修德以配天地是入门前必要的考量。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无德之人,越是有能力,对社会的危害可能就越大。故而《大学》开篇言大学之道,就要先“明明德”。

跨入第二道门,是相对开阔的庭院,人少,很安静,院落深处一处曲《平湖秋月》格外清幽动人。一位阿姨正在打扫落叶,随着扫帚翻动的落叶再次提醒我,已经是秋天了。

一座楼阁没有门匾,那应该是魁星楼。阁内正挂郑克贤书对联:“功成名就独占鳌头,魁星高照金榜题名”。左右两侧墙壁挂着许多名牌,是明清两代的进士举人,下方玻璃栏里是安顺近年高考的前一百名。这时,两位老人领着孩子对着阁楼里的名牌鞠躬膜拜。我想,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期许,还有对文化的尊重。我到安顺的第一印象用“守望”两个字道破,在这里算是更好的印证了。

在大成殿,孔子正坐中央,左边是颜回子思,右边是曾参孟子。两侧一字排开是历代贤哲各六人。常言“见贤思齐”,每到这样的地方,我总会陷入沉思,一是回想这些先哲所立之德与言,再反观自我,我又将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呢!若还能有方寸冰心在玉壶,也可以安然离开了。

在大成殿和大成门,门口各有两石柱对称地撑起半个阁楼,石柱立在石狮子背上,石柱是龙蟠栖身模样,赢得“石雕艺术的殿堂”之美誉。听当地人说,“破四旧”的时候险些遭到破坏,因为如果打掉石柱,檐梁定会坍塌,所以没有人捣毁,保存相对玩好,六百多年文化历史仍旧凝聚于此。

有评论称,安顺文庙的修建,开启了黔中六百年的兴学历程。我也曾立志修习中国儒学,深知文化的重要,姑且借用曾子的话自勉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丙申七月十二,十一点,暑气渐盛

相较文庙,武庙的规模相对小一些,一进门就是正殿,挂扁“光昭日月”。光昭日月四字,配得上关将军。

走进正殿,云长危然立于中央,左是关平,右是周仓,备显英武。正殿里的工作者劝我上香,劝我敬献功德,我言明自己的信仰,断然拒绝了。我作为穆斯林,可以接受任何一种文化并取其精华,但作为信仰,是不能含糊的。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兄长去昭通出差,为我带回一本厚厚的书,书名为《中国十大圣人》,我没有按目录顺序阅读,而是先读文圣孔子和武圣关云长。我习惯了用圣人观照自己,云长以智勇忠义立身,那么我呢,我自己何以立身呢!

正殿后是茶苑,可惜行程太紧,否则正好沏一杯茶解解初秋的暑气。

丙申七月十二,中午,天清日朗

安顺圆通寺,初建于1274年,后毁于兵戈,明洪武十八年即1385年重修扩建,始成规模。

何谓圆通?我想是取圆融无碍,通达彼岸之意。我每到一个地方,佛寺是必须去看看的。去年在昆明,那里也有圆通寺,规模比安顺的圆通寺大一些,记得当时还随缘领取了几部佛经,深感喜悦。

进门便见大雄宝殿,是佛寺的正殿。大雄是如来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大殿面门而立如来佛像,何谓如来?如其所是而在,如其所是而去来。突然想起自己之前访观音禅寺时写的几句闲诗:“深山藏古寺,雾中证菩提,大雄因三宝,伏摄世间痴。”

大雄宝殿背后是两层阁楼,一楼是观音殿,又名圆通阁,二楼是藏经阁。很遗憾,我走过很多寺,藏经阁都不对外开放。

出圆通寺,左边木廊可以上至西秀山白塔,但沿途正在施工,暂不允游客进入,又算是一次留白吧。

离开时候再次回眸,白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仿佛闪现着佛光。塔与寺相应,自成一道景致。此塔有七层,正是平时人们常说的“七级浮屠”。

造访圆通寺,心中留下一个“圆通”的梦想。我想,一念清净,即是顿觉,即是圆融无碍,通达彼岸。

后记

有人说要用旅行来拯救灵魂,这似乎是一句诳语。人寄寓天地间,从生到死确如川端康成所说是一个觉悟的过程,佛家说“渐悟”,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不能说旅行可以涤尽你心灵上所积的埃尘,但可以说,行走在天涯,算是自我救赎较好的方式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黔 行 偶 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