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泉和尚未斩断的执念

文/马志雄

为占有一只小猫,几个小和尚起了争执。

南泉和尚看到这一情形,抓住小猫的脖颈,把割草镰刀架在上面说:“众生得道,它即得救。不得道,即把它斩掉。”

众人没有回答,南泉和尚把猫斩了,然后扔掉。

赵州和尚回来,南泉将事情原委讲述一遍,并征询赵州的意见。赵州听后脱下草鞋,将它顶在头上走了。

南泉和尚不由感叹道:“今天你在场的话,也许猫就得救了。”

三岛由纪夫在小说《金阁寺》中如是提及这个禅宗公案。按三岛由纪夫的理解,南泉和尚斩猫是为了斩断自我的迷妄,斩断妄念妄想的根源。通过无情的实践,把猫首斩掉,此寓意斩断一切矛盾、对立、自己和他人的争执。而赵州和尚将沾满泥泞的被人蔑视的草鞋顶在头上,以这种无限的宽容实践了菩萨道。

南泉为了斩断信众们的妄念,宁可破了杀戒,斩了那只可爱的小猫,以我看来,南泉欲除妄念却未明妄念起于何处,其根源在于一己之心不净,而不是外在的一只猫。若心不得清净,斩了小猫还有小狗,还有小花,还有各种俗尘物事,你岂能一一将它们斩掉。

我对《金刚经》里的两句话体悟较深,一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此,那只被斩首的猫不过是心外一虚妄之相而已,美与丑,好与坏,都是凭一己好恶在判断,执于外相而不见真如,消灭了外相也难有真正的觉悟。

凡所有相,刹那生灭,缘起性空,故而无所住,由此处获得一念清净,那颗心就是觉悟的心,是本来如是的心,是不受俗物遮蔽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有这颗清净的心在,众生得觉悟,如此,南泉和尚手中的猫也得救了。

赵州对佛学的领悟似乎更为通透,将泥泞的草鞋顶在头上,我想是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中一方面正如三岛所言,他以无限的宽容实践菩萨道。

佛教提出六度,即六种从烦恼的觉悟彼岸的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其中第三度“忍辱”就是赵州展现出来的无限宽容。忍辱,不仅要容忍一切有情的辱骂而不怨不怒,而且要容忍来自于外界的一切诱惑,不起妄念。

鞋本是穿在脚上,却被赵州和尚顶在头上,他要表达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揭示世间所见多为颠倒。人的精神被肉体包裹起来,于是所有判断都源自感官,这是一种颠倒。我们陷溺于物欲中,放弃了人之为人应当所是者,这是一种颠倒。以生活之名行事,却始终没有顾得上生活,本来应该被珍惜的却提前被放弃,本来不值一提之物事却备受追捧,这是一种颠倒。本是虚无之物,执为实有,对真理却过分质疑,这也是一种颠倒。

《心经》告诫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我们大多就在颠倒梦想之中而不知觉,虽然常以“难得糊涂”自勉,却实属糊涂透顶,于迷梦中不愿醒来。

如此说来,南泉和尚斩了猫,却未曾从根源上斩断人心执念,若得一颗清净心,妄念不生,贪执不起,觉知三世心尚不可得,何况心外一只猫!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随笔:南泉和尚未斩断的执念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