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我的音乐笔记》肖复兴(一)

光就是从那儿来的

看看我们周围,当丑角变成了人生的主角,当小品成为舞台上的中心,当肥皂剧占据了人们的视线,当浅薄的二三流歌星膨胀为音乐家……

使得艺术在心灵的磨砺淘洗中得以升华,而变得神圣,让心过滤得如水晶般澄净空明,充满宗教般的虔诚景仰。

《弥赛亚》是亨德尔历经苦难之后倾注全部热情创作的一部清歌剧。这部作品的第二部“哈利路亚大合唱”,表现的是耶稣遭受的苦难和复活。这里融入了亨德尔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的影子。亨德尔在这之前曾经破产,一贫如洗,半身不遂之后更有双目失明的悲惨境遇。

那种清澈动人的旋律,让人感到只有来自深山未被污染的清泉,或者来自上帝手中为我们洗礼的圣水才会这样的透明纯洁,能把我们尘埋网封的心过滤得明朗一些。有的音乐是一种发泄,有的音乐是一种自言自语,有的音乐是一种浅吟低唱,有的音乐是一种搔首弄姿,有的音乐是一种卖弄风情……亨德尔的这一段“广板”是来自天国的音乐,是来自心灵的音乐,它可以让人的心灵美好崇高,它可以让人在面对躁动、喧嚣和污染时保持一份清明纯净。亨德尔的音乐让整个音乐大厅连带周围的世界,都充满神圣而庄严的气氛,能够让我们怀有如此圣洁、如此神往的心情,自觉而虔诚地肃然起立,去聆听、去拜谒。

我们可以躺在被窝里、依偎在鸳鸯座里,嚼着泡泡糖、豪饮着冰啤酒,去听去看这些所谓的艺术,怎么可能会再自觉自愿一往情深地肃然起立,去聆听、去拜谒亨德尔的《弥赛亚》呢?

把艺术商品化、时装化、世俗化、市侩化,化妆成五彩斑斓的调色盘,腌造成八宝甜粥、九制陈梅的人太多了。

满街连商店里都安上了高音喇叭,轰鸣起招揽生意的震天响的音乐,真正的音乐已经离我们而去。

所有人的口中都唱着流行的爱的小调,真正的爱已经变成人们嘴里肆意咀嚼的泡泡糖。

亨德尔的音乐和时代,都离我们太遥远。现代人已经没有了这种情感、庄严和信仰。我们的情感和信仰都已经稀释得缺少了浓度,单薄得比不上一只风筝,自然只会随风飘摇;庄严和神圣,当然就只成为我们唇上的一层变色口红。

我却为那种遥远、古典的情景和情怀而感动,并对此充满着向往。人类之所以创造出了音乐和其他艺术,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庸常的人生中能够涌现出这样美好的时刻吗?不就是能够让我们看到天空并不尽是污染,而存在着水洗般的蔚蓝、天使般的星辰,和金碧辉煌的太阳吗?它们就辉耀在我们的头顶并审视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得以伸展而不至于萎缩成风化的鱼干;让我们的精神知道还有美好的彼岸而不至于搁浅在尔虞我诈、物欲横流的泥沼。人只有在艺术的世界里,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和龌龊,创造出至善至美的神圣境界。

《弥赛亚》中,有亨德尔的心血,更有他的信仰。让蚯蚓般青筋暴露并颤抖的手指弹奏管风琴,看全场的观众肃然起立,庄严闪烁的目光和他交融相碰,那是一种怎样感人的情景呀?

晚年的海顿,在伦敦听到《弥赛亚》时,禁不住老泪纵横,洒满脸颊。海顿从伦敦回到维也纳,开始创作他的《创世记》。每天写这部音乐之前,海顿都要虔诚地跪拜在神像面前,把心袒露给上苍。

第一次在书中读到这里时,我被感动得湿润了眼角。以后,每逢想到这里时,我的心里都会泛起激动的涟漪。我的耳边似乎总响起海顿那苍老而激动人心的声音:“光就是从那儿来的!”。

莫非我们已经站在了光明灿烂的中心,已经不再需要寻找光的照耀了?莫非它真只是一道遥远而过时的古典情景,只可远观,不可走近,难以重返现代人的心中?

是海顿和亨德尔在我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疯疯癫癫有些傻,还是我们的艺术包括我们自身已经变得俗不可耐,越来越实际,退化得失去了这种庄严神圣、撼人心魄的力量?


1 2 3 4 5 6 7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音乐:《我的音乐笔记》肖复兴(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