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
苏联文坛还涌现出一批道德题材的优秀作品。
特里丰诺夫(1925-1981)的《交换》和《滨河街公寓》,在看似平淡的家庭婚姻关系和日常生活琐事中开掘出丰富的道德哲理的内涵。
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和《一日长于百年》,
邦达列夫的《岸》和《选择》,
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作品,往往从人的价值与生存的意义、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等哲学命题入手,思考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表现了道德探索的深度和广度。
拉斯普京(1937-)的《为玛丽娅借钱》、《最后的期限》、《活着,可要记住》、《告别马焦拉》等作品,以浓厚的西伯利亚乡土气息和对人与传统主题的深刻开掘而著称文坛。
80年代中期以后
回归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书刊审查制度的废除和苏联解体,各种文学思潮再次获得了自由竞争的条件。一方面,扎米亚京、格罗斯曼、布罗茨基、索尔仁尼琴和纳博科夫等人的禁书陆续“回归”:另一方面,出现了一大批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作家作品。
老作家马卡宁(1937一)创作了一批关注现实、同时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其中《审讯桌》和《地下人或当代英雄》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维克多·佩列文(1962-)、弗拉基米尔·索罗金(1955-)是最负盛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前者以《夏伯阳和虚空》、《百事一代》驰名,后者则以《玛丽娜的第三十次爱情》和《蓝色脂肪》引起轰动。
20世纪的俄苏文学的独特品格
从思想特征来看,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帕斯捷尔纳克和阿·托尔斯泰的创作始终关注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历史作用。布尔加科夫、格罗斯曼、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从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对苏维埃革命后的现实采取了清醒的批判态度。
20世纪俄苏文学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传统的人道主义概念一脉相承。在50年代的“解冻”思潮中,反对把普通人的作用贬低为“燃料”和“螺丝钉”,重新树起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价值这面人道主义旗帜。
在艺术探索方面:
·首先是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曾阻碍了作家的创作自由,导致苏联文学中公式化、概念化泛滥的局面。
·其次,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在苏联时代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肖洛霍夫、拉斯普京等人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来展现外部世界。布尔加科夫、普拉东诺夫的作品尖刻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
法国
20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与以往的传统文学相比,也有了很大变
异。
其主要特征有两点:
一是开创了长河小说新体裁。
长河小说:这类作品都是百万字以上的鸿篇巨制,比一般的长篇小说容量更大,展现的社会生活画卷更广泛。它们描写的往往是整整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再现的不仅是法国社会,而且是整个西欧社会的风貌和时代风云,因而作品具有史诗的壮阔性、历史的深刻性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宏观性。
其代表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马丁·杜·伽尔的《蒂博一家》。
二是心理描写向内心世界深化。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一向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又受到了意识流和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更加重视人的内心生活的真实性。作品不再停留于对环境和人物的外表形貌进行细节描绘,而是向人物的心理深层开掘,内倾化的程度明显提高。即使是长篇小说,在真实社会历史背景铺垫的基础上,着重展现的也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安德烈·纪德(1869-1951)
《背德者》和《窄门》表现了他时而蔑视一切传统道德,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和享乐至上;时而又要求克己、约束和承担责任的矛盾心态。
代表作《田园交响曲》通过一个新教牧师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自己收养的盲姑娘的故事,指责了神职人员为肉欲所惑而造成的可悲后果。
《伪币制造者》是一部“连环小说”,小说的中心人物爱德华是一个小说家,他也在写一部名为《伪币制造者》的书,通过他的日记记录了他构思的过程。这样,小说套小说,无开端也无终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几个故事同时发展,彼此没有联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风靡50年代的“新小说”的先声。 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马丁·杜·伽尔(1881-1958)193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八卷本长篇小说《蒂博一家》是大资产阶级的家庭史。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和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从人道主义立场反对战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反映生活,用意识流手法刻画人物。
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的小说以雄浑的气势和深邃的哲理见长。《征服者》和《人的命运》以中国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题材,前者描写了1925年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后者描写了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大屠杀。
代表作《王家大道》描写在柬埔寨古老的丛林庙宇中,青年探险家培肯为了摆脱死亡的纠缠,以超人的毅力,通过斗争、创造和破坏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英国
现实主义仍是20世纪英国小说主流。重要小说家有高尔斯华绥、毛姆、康拉德、吉卜林、劳伦斯、福斯特等。
高尔斯华绥(1867-1933)十分关注于资产阶级家庭这一题材,主要作品有《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和《尾声》三组三部曲。
《福尔赛世家》包括《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三部,揭示英国资产阶级的盛衰历史,对资产阶级的家庭、婚姻、道德领域的钩心斗角、互相猜忌、幸灾乐祸的自私心理,作了深刻的揭露。作家注意情节发展与性格塑造的有机结合,特别强调塑造典型性格的重要意义。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毛姆(1874-1965)
主要作品有《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寻欢作乐》、《刀锋》等。他的小说题材广泛,形象鲜明,风格朴实,情节曲折,颇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