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九章

其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极其成功。关于葛利高里的形象,作家明确表示要通过展示这个形象的“心灵的运动”来体现“人的魅力”。

第三,肖洛霍夫不仅描写人物感情,而且描绘其复杂而细微的心理变化。如达丽娅自杀前的心理描写:娜塔莉亚对葛利高里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另外,肖洛霍夫描写人物,始终把他们置于社会生活之中,置于大自然的背景之中。作品中人,社会、自然和谐地构成一个统一体。人物心灵的变化,反映着历史事件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而自然景物又随着人物心灵的变化而变化。

如葛利高里从红军复员回家时的茫然心情和草原的死寂相互辉映。当阿克西妮亚中弹身亡的时候,葛利高里看见的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太阳”,表现了他痛苦绝望的心态和心灵上无比巨大的震撼,表现了艺术之真的至悲至美的极境。

第四节罗曼·罗兰

一、生平与创作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罗曼·罗兰开始文学创作时,就着手革新法国的戏剧。如 “革命戏剧”:《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 “信仰悲剧”:《圣路易》、《艾哀尔》、《理性的胜利》。这些戏剧表露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充满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及革命的激情。

传记作品最著名的有:《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罗曼·罗兰明确反战。 1915年,主要由于《约翰·克里斯朵夫》,他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的主要作品有戏剧《利吕里》,小说《特勒朗波尔》,传记《甘地传》,四卷本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阿耐蒂和西勒维》、《夏天》、《母与子》和《女预言家》)。

剧本《罗伯斯庇尔》是他一生创作的结语。

二、《约翰·克里斯朵夫》思想内容

·它通过平民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一生反抗、失败、妥协的经历和遭遇,

反映了德、法等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尤其是抨击了艺术因依附于金钱与权势而导致的虚伪与堕落,借英雄人物奋斗、反抗、失败的个人悲剧,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以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理想主义为思想武器反抗现实是不现实的。但小说仍满腔热情地号召广大人民团结起来,为争取人类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人物形象

克里斯朵夫的形象及其意义

克里斯朵夫是一位有着鲜明个人主义色彩的英雄。他的性格是矛盾复杂的,小资产阶级的地位使他对现实不满,反抗,同时又对统治阶级抱有一定的幻想。他不满于庸俗的现实生活,相信唯有音乐能打开人的严密的内心之门,解放人的灵魂,带给世界真正的欢乐。他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勇敢地承受着各种不幸的劫难,并成功地创造出震慑人心的音乐。

然而,他却始终满足于孤独者的身份,甘愿做一个独行不羁的“强者”。他穿行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几个强大的欧洲西方民族之间,他相信必须

要把这些民族各自的精神结合到一起,才能创作出最健康的作品。

罗曼·罗兰本人也是如此,他殷切地盼望这些民族能放下各自的成见,努力深入到对方最沉静的精神深处,携手共创美好的将来。

克里斯朵夫的形象代表并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一代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艺术成就

·首先,小说形成了一种相当规范的音乐结构。音乐性是这部小说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以至于评论界公认为它是一部“音乐小说”。

“音乐小说”:指罗曼·罗兰有着形象的音乐结构的小说。

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克里斯朵夫从“诞生”、“发展”、“磨难”到“升华”,这四个生命的流程恰好构成了一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为第一乐章,承担着序曲和展现主题的使命,小克里斯朵夫注定要走上音乐家的生命之路。第二册为第二乐章,特征是激越的快板,对应着小说里的激烈冲突。第三册为第三乐章,即抒情的慢板。克里斯朵夫寻求友情和爱情,这构成了克里斯朵夫人生追求的高潮部分。第四册为第四乐章,克利斯朵夫在经历一次次的磨难后的领悟,他在更高的境界里继续不懈地追求,体现了第四乐章的“急板”特征。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之河,就是这部有着形象的音乐结构的小说的主题。

·其次,小说的着眼点并不只是故事的内容本身,而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对克里斯朵夫内心感受的描写上。克里斯朵夫的细腻内心和丰富感受,也最形象地表露了生命之河尽情流淌的特征。“河”、“水”以及流淌,是小说最重要的意象。小说的开篇和结尾,都描写了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河、水伴着他出生,又随着他生命的结束把他带向幸福的远方。

第五节海明威

一、生平与创作

海明威(1899-1961)

美国著名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还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20年代

海明威陆续出版了一些作品,包括小说集《三篇故事和十首诗》《没有女人的男人》《在我们的时代》,小说《春潮》、《太阳照常升起》等。

这些作品基本上确立了海明威早期创作的主题与风格,即着意强调世界的残酷以及人的或痛苦或迷惘的命运。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评论界将《太阳照常升起》看做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迷惘的一代”:最初来自于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它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部分美国青年,不仅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肉体创伤,也经受着战后的精神创伤。他们消极沉闷,生活

空虚,或观看暴力,或使用暴力,毫无幸福可言。

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给这部小说写下的题词“你们是迷惘的一代”即对战后西方一代青年的概括,也是对以海明威为代表的当时一批作家关注话题的概括,为此,评论界将《太阳照常升起》看做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在“迷惘的一代”作家中,最主要的有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以及多斯·帕索斯。

《永别了,武器》是继《太阳照常升起》之后,揭示“迷惘的一代”的又一部力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写美国青年亨利自愿来到意大利前线

作救护队司机,后被提升为中尉,在一次战斗中,他因车队被敌人炮弹击中而身负重伤。

在米兰医院疗养期间,他与前不久刚相识的英国的女护士凯瑟琳相爱。经过凯瑟琳的精心照料,亨利伤愈后迫回部队,途中被意大利宪兵误认为奸细而遭逮捕。他跳河逃走,找到凯瑟琳,希望告别战争,过一种平静生活。为摆脱追捕,他们只好偷渡到中立国瑞士。然而,历经生离死别痛苦的凯瑟琳不久却因难产而死,亨利被孤零零的抛弃在世上。

《永别了,武器》的思想内容:

1 2 3 4 5 6 7 8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九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