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九章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副标题为“40年间”。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末至1917年这个历史阶段俄国社会的变迁,再现了革命前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表现了各种思潮、学说、流派之间的冲突,是那一时代“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小说多方面地表现了萨姆金的思维模式、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价值观念,可以说是萨姆金的心灵变迁史。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市侩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自私渺小又目空一切,缺乏信仰又怀疑一切,孤芳自赏又才疏学浅,自视清高又灵魂空虚。“萨姆金习气”是他这种性格的概括。

二、《母亲》

1思想内容

作品以1905年俄国革命中的工人运动为背景,描写巴威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和革命实践中逐步成长的过程。通过母亲尼洛夫娜的精神觉醒,反映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力量。

2人物形象

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

尼洛夫娜是普通工人的妻子,她像千百个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任凭命运摆布的人。儿子走上革命道路后,母亲也在儿子及其他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接受了革命的真理。在工厂的“沼地戈比”事件以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游行时儿子的英勇不屈,使母亲进一步懂得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要求参加革命行动。

儿子再次被捕后,她和其他战友一起战斗。她装扮成修道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俄国的市镇和乡村。小说结尾,母亲为了发送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英勇的母亲把传单散给车站上的群众,她庄严的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她已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

巴威尔的形象:

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他从一个缺乏阶级意识的工人,成长为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新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组织学习小组,在“沼地戈比”事件中被捕入狱,出狱后领导“五一”游行,高举旗帜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法庭斗争中,他义正词严地揭露剥削阶级的罪恶,宣判专制制度的死刑,这时他已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的革命者。整部作品表现了觉醒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可以焕发出多么大的力量去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巴威尔的形象,不仅启迪人们憎恶旧社会,而且激发人们向往新生活。

3《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世界文学史上首次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母亲》的问世,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新纪元。

第三节肖洛霍夫

一、生平与创作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以描写顿河哥萨克的生活和命运“悲剧史诗”而闻名于世。20年代他将发表的短篇小说结成《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两个集子出版《顿河故事》反映了国内战争时期敌对双方残酷的阶级斗争。其中《死敌写贫农叶菲莫不怕富农的威逼诱惑,坚定地维护贫农利益而被富农看成眼中钉“拔掉了”。

《牧童》中牧童在报上揭发村中一个富农的女婿窃取了苏维埃主席的职位,把好地分给富人,发生牛瘟也不请兽医医治,牧童就被这个“主席”开枪打死了。 《胎记》描写匪首柯舍沃依领着匪帮袭击村庄,他的儿子红军骑兵连长尼古拉率领队伍追击匪帮。尼古拉弹尽而被匪首杀死。匪首看见胎记,才知道杀死的是自己的儿子,于是痛心疾首,开枪自杀。

《看瓜田的人》描写担任战地法庭警卫队长的父亲,打死了同情红军俘虏的妻子,他的小儿子为了营救当红军的哥哥,砍死了前来搜寻哥哥的父亲。 肖洛霍夫把巨大的阶级斗争场面浓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通过家庭矛盾,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表现出来,鲜明地反映出时代变革的急遽和严酷。

30年代

1930年顿河地区根据联共(布)党的政策与要求,在广大农村自上而下地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肖洛霍夫深入农村了解这一运动的情况,并写出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

小说描写工人共产党员达维多夫奉党的派遣,到顿河农村领导农民群众清算富农,排除干扰建立集体农庄的故事。作品大胆地触及变革中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对集体化这一人间悲剧进行了抒写和批判。

1960年发表的小说第二部,更是着重从人道主义精神审视这场悲剧。

40年代

卫国战争爆发,肖洛霍夫作为战地记者走上前线。战争期间,作家写了大量的战地报导、特写和随笔,以及短篇小说《仇恨的科学》。

50年代

肖洛霍夫发表了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

小说讲述一个普通战士安德烈·索科洛夫的在卫国战争中经受了集中营生活的考验和亲人相继死亡的痛苦,在非人的环境里保持了一个战士的高尚品质。战后,他收养了一个孤儿,两个人相依为命,继续生活下去。

《一个人的遭遇》在苏联战争文学史上的地位:这篇小说是对苏联战士不可摧毁的坚毅精神的讴歌,但已不同于从前的玫瑰色的英雄主义,而是关于战争苦难的倾诉,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对于战争、对于既往历史的深入思考。这篇小说为处理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开辟了新道路。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是悲剧史诗《静静的顿河》(1925-1940)。

二、《静静的顿河》(1925-1940)

1思想内容

《静静的顿河》通过20世纪头20年的社会巨变,旧政权和新政权、红军和白军、新世界和旧世界的斗争过程,以葛利高里为代表的劳动哥萨克走向新生活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以及他们中许多人充满迷误和痛苦的悲剧命运,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哥萨克的历史命运,揭示出转折过程中哥萨克阶级斗争的复杂、尖锐、及其悲剧意义。

2葛利高里的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葛利高里是一个道地的哥萨克,一个复杂的人物。时代的各种复杂因素、社会的尖锐矛盾和冲突,都投影在他身上。

一方面,他具有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于同情心,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的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盲目崇拜军人荣誉,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治权看得高于一切。这造成了他接受革命的艰难。他寻找中间道路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一再碰壁,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都发生过冲突。葛利高里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那个特定的群体不可分开。

葛利高里又是一个爱好思想,勤于探索的年轻人。他在寻求正确道路和对历史进行思考当中的迷惘和苦闷、悔恨和彷徨,他失去亲人后的刺痛肺腑的悲伤,这许多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体现出时代的巨大痛苦。他有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一生都在寻找真理和正义。因此,他很自然地接受了共产党人贾兰沙揭露帝国主义战争本质的谈话。在加入红军之后,葛利高里又很自然地与滥杀俘虏的波得捷尔珂夫发生激烈冲突。在白军中,他又感到格格不入。他一直处于摇摆之中,而每一次摇摆都是他的一次艰难的抉择,一次精神的探求。尽管有偏见和某种思想枷锁制约他,但是这种精神探求的本身是真诚的。作家在这里写出了葛利高里的“人的魅力”。

葛利高里是中农哥萨克的一个独特象征,他在歧路上的徘徊,是他走上新生活的必不可少的蜕变。他是鞑靼村哥萨克中最早的觉醒者,又是最迟的归来者。葛利高里堕入匪帮,正深刻地说明客观形势的复杂,说明革命过程中某些政策执行者的过激作法会使一个历史包袱过于沉重的优秀哥萨克在人生的迷途中走出多远要克服这种迷惘和彻底卸掉自己肩上的包袱,又需要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和作出多么重大的牺牲。

3艺术成就

首先,这是一部气势雄浑的史诗性作品,作家的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空间,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与丰富深邃的人物命运水乳交融。小说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画面极为生动,关于哥萨克习俗细节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又使得作品充满了顿河乡土气息。

1 2 3 4 5 6 7 8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九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