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哥萨克》描写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贵族生活方式,到高加索山民中去追求纯朴自由的生活,最后又回到了贵族社会。作者把哥萨克人的纯朴生活与贵族的享乐生活加以对照,首次提出贵族阶级“平民化”的问题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包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泰号夫、库拉金四个贵族家庭的纪事为线索,从战争与和平两个方面来表现俄罗斯人民同拿破仑侵略者、俄国社会制度同人民意愿之间的矛盾,肯定了俄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及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
70年代的创作
70年代是俄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
这种历史变动的特点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了精确而深刻的反映。小说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小说以史诗性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特点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她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封建婚姻束缚并窒息了她隐伏的爱情。渥伦斯基唤起了她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看到了生命新的意义,毅然与渥伦斯基同居。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而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最后,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
托尔斯泰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安娜自杀前的绝望和醒悟,她恨恨地说:“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用生命向那个罪恶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控诉。 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这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绝对不允许的。另外,造成安娜悲剧的内在原因是她独特的个性。安娜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环境,敢于追求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她明知这是一条毁灭的路,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最后使安娜绝望的,是渥伦斯基冷淡了的爱情,上流社会通过他的手杀死了安娜。
列文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形象,他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他的探索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和生活体验,表现了他的悲观主义、不抵抗主义和向“精神”呼吁。
《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首先,小说具有出色的心理描写,通过“心灵的辩证法”(“心灵的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自传性小说的评价,他认为托尔斯泰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并力求达到对人物心理的多层次展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话语揭示其内心世界。
·其次,小说的结构独特,谋篇布局缜密严谨。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精神探索两条主线既平行发展,又有机地联结成自然而严整的拱形结构。
80年代以后的创作
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文艺观也随之改变。他认为,过去的文艺都是为了满足有闲阶级,而不是为了人民。他开始创作一些戏剧、小说、民间故事、政论文章,宣传自己的学说。
剧本有:
《黑暗的势力》 《教育的果实》 《活尸》
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等。
这时期的创作一方面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尖锐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世界观转变后的思想观点。
1889-1899年,托尔斯泰完成了杰作《复活》。
“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通过文学创作对现存的制度和现实生活中一切虚伪、荒谬与不人道、不道德的东西进行了无情的、毁灭性的揭露和批判,同时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二、《复活》
《复活》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的作品。
思想内容:
小说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一切假面具,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无情地批判。揭露了法庭的草菅人命,法律的反人民本质;谴责了官方教会的伪善和欺骗;揭示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指出农民赤贫的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对 土地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复活》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复活》
《复活》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的作品。
思想内容:
小说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一切假面具,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无情地批判。揭露了法庭的草菅人命,法律的反人民本质;谴责了官方教会的伪善和欺骗;揭示了地主和农民的矛
盾,指出农民赤贫的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复活》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形象:
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贵族社会和沙俄军队放荡腐败的生活风气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10年后当他在法庭上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决心赎罪并和她结婚。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的过程中, 他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认识了土地私有制的不合理,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专制社会造成的。
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在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意义,他虽然没有归附于革命的阶级,但他从贵族阶级中游离出来,愿意与本阶级决裂,这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动荡的年代里无疑是个有本质意义的社会现象。
“忏悔贵族”
是托尔斯泰创造的人物画廊中一个特殊的典型。他们出身贵族,对统治阶级及其国家机器的专横与残暴、对人民的苦难和不幸的社会根源有清醒的认识,意识到本阶级罪恶深重,不时地忏悔,并力图与本阶级决裂,致力于道德的自我修养与行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
玛丝洛娃形象:
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