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形象:
娜拉是一位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她的性格起初表现为无忧无虑、单纯任性、孩子气。但在借债为丈夫治病、伪造保人签字、靠自己的努力按期偿还债务,在债权人的要挟和丈
夫的管制夹缝之间周旋的过程中,她表现得性格坚定、意志坚强、吃苦耐劳。从品性上看,娜拉是一位善良、诚恳的女性,她伪造保人签字是为了救丈夫的性命;对处于困境中的林丹太太,她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即使是佣人和保姆,她也以平等关系相待。在自己的道德标准与无情的律法产生冲突时,她勇敢地对法律进行批判。
在爱情观念上,娜拉爱情的最高理想就是为所爱的人舍弃一切,甚至生命,她以对丈夫无条件、无保留的付出实践着爱情的理想。因此,当考虑到伪造保人签字一事将要威胁到丈夫的前程时,她宁愿承担全部罪名,甚至想到自杀。当她意识到自己的玩偶地位后,坚决离家出走,勇敢地关闭玩偶之家的大门,她的行动表明她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叛逆的女性从思想上自觉向男性权威的宣战。
海尔茂形象:
从男权社会的评价标准来看,他是一位优秀的男人,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但是,当生活出现困难、遇到重大考验时,他的自私、卑劣的品性便暴露无遗。他不耐烦林丹太太的打扰;对已经病入膏育的至交好友软克医生没有丝毫的怜悯;妻子的所作所为对他的名誉。地位、利益构成威胁时,他就翻脸无情,根本不顾及妻子为他做出的牺牲。从本质而论,他既是男权既得利益的维护者,也是这种虚伪自私观念的体现者。
艺术成就:
。首先,从日常生活入手,选择最贴近人们感觉的夫妻关系、家庭事务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表现主题的切入口。
。其次,情节结构紧凑,运用“追溯法”,由剧中人在谈话过程中随时交代戏剧前情,避免了戏剧体裁作品本身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这种“追溯法”的运用,为以后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再次,作家创造性地将“讨论”引进戏剧,将有争论性的问题作为构思剧情的中心,剧情的发展就是“讨论”展开的过程。面对讨论,观众也参与其中并陷入思考。“讨论”不仅推动剧情发展,也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展开。
。第四,善于使用伏笔。剧作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情节都不只是对前情的延续,更是对以后剧情的铺垫。这种技巧使戏剧高潮迭起,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第五节马克·吐温
一、生平与创作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19世纪中后期成就卓著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以幽默的写作风格、大量方言土语的巧妙运用,增加了美国文学的独特韵味,为美国文学独立品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吐温早期作品具有幽默诙谐色彩,创作中充满了诙谐、轻松、欢快的情调。如《卡列瓦拉县驰名的跳蛙》。
《竞选州长》讽刺了美国“民主”竞选的欺骗性和丑恶。作品描写“我”在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过程中,不断遭到竞选对手的攻击陷害,被对方收买的报纸、
舆论也大肆造谣生事,将本来正直、清白的“我”的声名糟蹋得一败涂地,最终只得宣布退出竞选。作品在夸张性的情节中,暴露了美国“民主”选举的真相,指出它不过是愚弄人们的手段而已。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通过一个怀抱着梦想的中国农民艾颂喜在前往美国后遭遇的盘剥、欺凌、侮辱及迫害以后,终于认识到了美国并非所有人的幸福乐园。作家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写出了非白人世界的人们对美国梦想的破灭。
70-80年代,马克·吐温的创作进入了繁荣期。作品的主题更加丰富,社会批判的范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他的目光更敏锐,已经透过社会表象探测到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讽刺性大大加强,幽默诙谐的文风渐被冷峻的嘲讽所取代。
《镀金时代》毫不留情地解开了美国虚假繁荣的外壳,暴露出金玉之下的污秽和腐败。指出所谓“黄金时代”的真实本质–“镀金时代”。由于作品对当时社会真实的准确把握,后来美国的历史学家改用“镀金时代”来指称美国的这段历史。
著名的儿童冒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少年汤姆和哈克由于厌恶平淡刻板的日常生活而进行大胆荒唐的冒险行为,将讽刺和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美国陈腐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迷信落后的宗教观念,揭示了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风气。
80年代,马克·吐温完成了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王子与贫儿》和《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都是作家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上讽刺封建专制和教会罪恶的长篇小说。
前者通过两个形貌酷似的孩子–王子爱德华、贫儿汤姆意外对换身份而发生命运改变的离奇故事,一方面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另一方面又申明了只有体察民众疾苦才能成为贤明君王的道理。
后者幻想19世纪美国铁匠汉克·摩根梦游6世纪的英国,目睹了统治者种种专制、愚昧的行径,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落后和野蛮。
90年代的作品表现了反种族歧视的主题,以及对美国殖民主义侵略和拜金主义的批判。
《傻瓜威尔逊》描写女黑奴罗克珊娜为了避免儿子被主人卖掉、骨肉分离的痛苦,偷将主人的儿子与亲子调换。两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养成了不同的习性。
作者以近乎荒唐的情节,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白人并非天生优越,黑人也并非天生愚昧,由此批判了“白人优越论”和种族歧视。
晚年,作家感觉国人的灵魂已被拜金主义侵蚀得不可救药,但人们还以虚伪
的谎言文过饰非。他对这种受到拷问的道德品性已经彻底失去信心,曾经存在的民主幻想被现实粉碎,陷入了对人性悲观和绝望的痛苦之中。创作中善意的嘲笑已被讽刺所取代,乐观的情怀也已替换成悲观的心境。
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充分反映了马克·吐温晚年创作风格的转向。小说描写赫德莱堡镇19位首要公民在一袋假金币的诱惑下,再也无法掩饰其贪欲,撕下了“诚实”、“清高”的面纱。小说在暴露人性的卑劣、虚伪和贪欲方面,不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悲观的情绪也更加浓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思想:
·首先,小说表达了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思想,这种自由的追求不仅包
含着一个孩子对管束他行动的父母的抗拒,也包含着自由的童年时代对
充满道德约规的成人世界的反抗,更体现了自由奔放的大自然对受到严重污染的人类天性回归的呼唤。因此,自由的思想在小说中具有浓厚的
政治、道义和哲学的色彩。 华夏大地教育网
。其次,作品反映了作者反对种族歧视的民主立场。小说中哈克思想的转变,反映了深受白人社会污染的“畸形心灵”得到矫正,从而成为“健全的心灵”。这正是作家所追求的种族平等、人人自由的民主理想的体现。
。此外,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的一些社会现实。对资本发展迅猛、精神道德随落的美国社会加以揭露和批判。
人物形象:
哈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