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是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角

隐士是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角
史飞翔

一、隐士与中国历史政治的关系
由于各种原因,隐土与历史政治的关系这个问题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司马迁写《史记》时,敏感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基于对隐士在中国历史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重要性的理解,司马迁写世家以《吴太伯世家》做点题,写列传以《伯夷列传》做点题。在《伯夷列传》中,他借题发挥,大发其对历史哲学与人生、世事哲学的议论,比他的自序还要进一层,深刻透露出文化哲学的观点,强调隐士思想的背景及其崇高的价值。司马迁不愧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一代史圣,他一眼就看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看出了隐士在中国历史政治上重要地位。出于时代的原因,司马迁只是隐晦地点出了这一点,并没有说透。将隐士与中国政治历史之关系说透的人是南怀瑾。
南怀瑾先生被人称为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熟读中国传统文化,深谙历史兴衰存亡之道,对于中国历史政治他有很多不同于人的独立见解。南怀瑾先生有一篇文章,题目叫《隐士思想与道家》。在这篇文章中,他专门探讨了隐士与历史政治的关系。南怀瑾先生说:“中国历史政治上常有这样的情形:凡在拨乱反正的阶段,或建国创业的时期,身为中国文化幕后的‘隐士’们道家的人物,就见危受命,挺身而出,代表一般山林在野的志士们的精神,辅翼命世之主而创造新的时代和历史。到了治平的时期,便又默默无闻,把成果与责任,付之自命为儒生们的手里了。”南怀瑾先生以伊尹、傅说、姜尚牙、鬼谷子、黄石公、张良、司马德操、诸葛亮、王猛、陶弘景、魏征、徐茂公、陈抟、刘秉忠、刘基、周颠、范文程等人为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隐士实际上是操持中国历史政治的幕后主角。
南怀瑾先生指出,隐士与历史政治的关系问题,在整个历史系统中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只是大家都相沿因袭惯了,谈到历史,不是用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来读,便是抱着疑信参半的态度来研究;可是无论属于哪种方式,对于历史政治上幕后隐士们的价值,都被人们忽略过去了。但是,要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及其兴衰成败,隐士却是一个关键。隐士对于中国历史政治具有的这种举足轻重之势,除了“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等少数人以外,一般人几乎不明实况,所以隐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蒙在历史的尘埃中。

二、隐士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由于隐士大多是一些熟读经书、多才多艺的读书人,是文化精英,因而他们很大程度上便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有人做过统计,古诗中约有三成的诗歌出自隐士之手。中国传统的山水诗、隐逸诗和文人画中所反映的也大多是隐士的眼光与情怀。书法、绘画、美术、音乐等艺术创作更是与隐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哲学、医学、建筑、民俗等多个领域都与隐士有不解之缘。可以说,隐士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中国文化总结了十四个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文化有隐士文化。梁先生的原话是这样的:“又有蒋星煜先生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出版,他指出‘隐士’这一名词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物,是中国社会的特产;而中国隐士的风格和意境,亦绝非欧美人所能了解,虽在人数上他们占极少数,然中国的隐士与中国的文化却有相当关系。这些话不无是处,惜原书皆未能认真地予以论证发挥。我们今取它的第十四特征而研究之。”
确如梁先生指出的那样,隐士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克木先生曾将中国文化分为显文化和隐文化,这对我们解读隐士文化很有帮助。如果我们将中国文化比作一枚硬币的话,那么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是这枚硬币的正面,而以老、庄做代表的道家隐士思想则是这枚硬憋的反面。一正一反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构成中国文化的组成。尽管,儒家文化占据主流地位,是主导文化,是核心价值,是显文化;而隐士文化相对而言是非主流文化,是亚文化,是隐文化,居于从属和补充地位。但这两种文化就其最终的目的和动机而言,却是根本一致的,都是为了救世治平、维系人心。因此,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

对于隐士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它不仅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角,更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隐士是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角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