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散记(其一)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也许很多人耳熟能详。

“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每当央视广告播起,我的心便随着一起律动。一睹祖国壮丽河山、辽阔草原,到内蒙古一游,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

内蒙古旅行,额济纳旗看胡杨应该是首选。但看胡杨,季节性很强,最佳观赏期是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时间不足一个月。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胡杨林景区开放日期迟迟未确定,加之单位年休假制度未卜,眼看时间匆匆而过,最后与妻子决定,无论如何9月下旬都要前往,赶在北方冬日来临前,赏秋日的最后“盛宴”。

一、塞上老街
飞机抵达后,旅行社接站、安排完住宿,第一天自由活动。我和爱人稍作休息,决定去市内的“塞上老街”逛一逛。打的10分钟左右到达,在街口选了一家不错的餐馆,先解决了温饱问题。

沿古街徐徐而行。古街不长,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属典型的仿古明清式建筑,青砖青瓦,宽檐翘角,各种老字号、当地特产店、古玩店、小吃店、杂货店分布两旁,门前的幌子、灯笼各式各样,都具有草原民族的特征。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边走边看,时不时在摊位前驻足观赏,大饱眼福。

街的尽头是“大昭寺”,又名“无量寺”,该寺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大殿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余音绕梁的佛教音乐从殿内传出,充满了神秘色彩,游客足未至,就油然升起敬慕之心。因疫情未对游客开放,我们只能远观,不能目睹其内众多文物和别致景象了。

二、昭君博物院
由于等待国内其它散客拼团。第二日,我们在一名司机兼导游的带领下,游览了王昭君博物院。博物院离市区不足十公里距离,司机一路上给我们讲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从司机自豪的表情和涛涛不绝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其中有许多是虚构和演绎,但我们仍然认真聆听,满足她对这位促进民族团结的传奇女子的敬仰之情。

车子到达博物院门口。远远望去,在门前广场中央,由原中央委员、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同志题写的“昭君博物院”馆名横排稳稳矗立, 字体雄浑厚重,遒劲有力。中间有用蒙文标识。

进入博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柱白色方亭,一尊汉白玉昭君雕像坐落于亭子正中央。只见昭君身着汉服,娥眉秀发,衣袂飘飘,手握书卷,目视远方,端庄大方,从容淡定,栩栩如生。可以感受到昭君当年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再往前走,单于大帐分列在左侧,古代和亲文化馆在右侧。顺着中间廊道继续向前,一个不大的牌坊立在通道上,上书“青冢”二字。据查:“青冢”一词,出自对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冢指高大陵墓,这青冢便是个别致的专用词。

再往前行,昭君墓已近在眼前。墓前,一尊联辔而行的铁色双骑塑像屹立,下有基座,上面用草体书写“和亲”二字。马背上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并列骑行,缰绳连缰绳,四目对视,温情脉脉,彰显了胡汉和亲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其乐融融的景象。

走到墓前,一块写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四个大字的黑色墓牌列于墓前,彰显了昭君墓的历史地位和王昭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丰功伟绩。沿台阶拾阶而上,可见墓之全貌。

据记载:昭君墓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在回返的路上,我和爱人一直在讨论着昭君博物院中看到的一首诗,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董必武先生书写的《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读着这首诗,不仅能够让我们联想到昭君这个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而且还能够联想起董必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

这首诗歌,28个字,笔力厚重、圆润洒脱,堪称书法业界的“天花板”。

作者简介:
赵永红,供职于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政工师。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喜书法、爱交友、笃爱旅游,业余爬爬格子,写点豆腐块文章,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及报纸、杂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内蒙古散记(其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