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中的“虚实相生”

讲到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重点给学生讲了送别诗中这一手法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古代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复水阻隔,关山难越,世事难料,生命短暂,一次送别往往就意味着红尘永隔,音讯杳无,再难相见。所以,送别往往就显得缠绵悱恻,情不能堪。对于此,数江淹的《别赋》概括得最为恰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送行时依依难舍,心如刀割;别后引领长牢,朝思暮想。这都是送别诗经常表达的主旨。但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可以在送行时就加入对将来的逆料和设想,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用到了诗歌里面,就成为虚实相生——离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是实的,而对他日的想象和组合则是虚的。

我们所熟悉的许多送别诗都用到了这一手法。比如,王维的《渭城曲》里有两句名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劝人喝酒的动作写的是眼前,而西出阳关后没有故人的提醒和担忧则是对以后的设想,就属于虚的。高适的《别董大》里也有两句名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然不是太明显,但仔细揣摩,仍能看得出来:劝慰眼前忧愁满怀的朋友是实的,而“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对未来的一种坚信,这就是虚的了。而李商隐的《无题》里有两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想象的是对方离开以后,自己的悲酸处境和深浓愁绪,以虚衬实,更显得情致缠绵。

唐人诗里运用这一手法最成功的当是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用优美的环境来衬托心情的黯淡。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天气凉,心情也是一片冰冷。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整首诗写的是送别,但借助于想象,更加表现出别离的难堪和对朋友的担忧。从而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属于典型的虚实相生。

这种手法被后来者继承下来,并且运用得日臻完美。到了宋词中,这种手法仍是非常常见。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几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词之所以有名,也有于用了这种手法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送别时一种特殊的心理状况。“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古到今,离别都是最为让人痛苦的事情,“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何况是在这冷落萧条的清秋时节,季节反馈到内心,内心辐射到季节,两者相映,更令人悲苦莫名,不可排遣。写到这里,情绪已被渲染得低沉到了极点,如果再写下去,继续延伸,那无非是重复,就显得无味了。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此一宕,掉转开去,将笔触伸向还未到来的明天。今天送别,拟图一醉,借助于醉酒忘却伤痛,但酒总有醒的时候,等到醒来,会在何处呢?会在“杨柳岸”的招摇惹眼中,会在“晓风”的凄寒透骨中,会在“残月”的忧伤清冷中。而每一种意象,牵引出的又都是对离别的回味,而每一点回味反射到内心都是人生的破碎。这种想象,就更让人感到现实离别的无奈和悲痛了。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心灵是极为丰盈,极为敏感的,这种丰盈和敏感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在想象之中。哲人说:“痛苦并不可怕,可怕是在等待痛苦到来时的想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离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离别以后境况的想象。”既然是想象,也可以把未来想象得很美好,像高适所做的,这是心灵的一种过滤功能,但像高适这样心胸旷达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则是沉浸于悲伤之中不能自拔,因而还是往凄清寒冷的心理环境方面设想的居多。这种诗歌,更能令人咀嚼回味,更能令人心生悲悯,而能令人产生共鸣。

古人的许多艺术手法其实并不神秘,相信古人在写诗的时候,也不是全部都有意去要追求什么艺术效果。而是情感发展到了那里,就凭借个人的文学修养自然地写出来了。为手法而手法,那就落入下乘了。

无论怎样的手法,主要还是关涉到有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有了一定的情感,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种手法也就自然地被运用于笔下了。在现代偶尔见到的一些作品里,这种手法还是会不期而然地出现,这说到底,还是源于共通的人性。比如李叔同的《送别》里有这么几句“一觚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这几句就属于以虚写实,虚实相生。

当代人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送别,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我们没有了送别,也就少了许多对人生惨痛的真实体验,心灵也就变得逐渐干瘪起来。所以,在流行歌曲中,送别这个主题远远比不上古人那么多,而这种能婉曲含蓄地表现深情的手法也就少之又少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送别诗中的“虚实相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