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传》读书笔记

如果她和褚时健一直都是以一个劫后余生的姿态生活,这个家庭的气氛永远都是低沉的,即便有点滴的欢乐也会稍纵即逝。褚时健和马静芬都不是这样委曲求全的性格,他们俩从年轻到年老,在意志方面,向来都是强者。褚时健一直都有一个观点,做事一定要有七八成的把握后才去做,这样心里才有谱气,事情才有可能成功。种冰糖橙,在技术层面上,他的确没有什么积累。他之所以敢做,是因为有烟厂期间“第一车间”的经验做底气,他尝试过以工业的方式来对待传统的农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次,褚时健要用工业的方式来种橙。不过,谁敢说一定会成功?曾经被誉为“亚洲烟王”的褚时健也不敢,站到如此低点,他也必须如履薄冰般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果苗种下地,生长稳定到挂果,起码要4~5年时间。如此算下来,褚老到时候都过80了,他是为钱吗?肯定不是。他就是为了要把一件事情做成,所以我就和我老婆来这里了。”郭海东到了果园见到褚时健,褚时健问他:“是什么文凭?”毕竟是多年在大国企工作的人,开口忘不了文凭。慢条斯理的郭海东乐了:“我没文凭,种地的,种果树的。”褚时健点点头,迅速调整了自己头脑里的旧观念,起身对郭海东说:“走,我两个到地里去。”郭海东随褚时健到了果园,查看以前农场留下的果树。褚时健递了把农用剪给郭海东:“来嘛,剪枝看看。”郭海东知道这是考试了,拿起剪子就开始动手。褚时健就站在旁边,看郭海东把一棵果树修剪得差不多了,点点头:“专业的还是不一样啊!”于是,就把郭海东留下了。

褚时健的一贯观点是“质量是生命”,要保证未来云冠牌的冰糖橙是高品质水果,重视技术是第一步。他自己频繁在华宁、玉溪、昆明等地来回奔波,为果园寻找合适的技术人才。如果是在烟草界,褚时健自己就是金字招牌,但凡招兵买马,不需他自己出动,总有人才主动投靠过来。但这是农业,果树种植,他自己尚是新兵,要说服别人跟着自己干,并没有那么容易。褚时健的目标很清晰,尽管刚踏入这个行业,但他不是简单把橙子种出来就完事了。他把手下人召集到果园边,蹲在地上就开了会:“兄弟们听好了,我种的橙子,以后不是拿到菜市场卖的。”王学堂当时就笑出了声:“褚老板,我们这是种果树,不拿到菜市场,拿去哪里卖?”他在心里说了一句:“老板你疯了。”褚时健睃了他一眼:“我会让你拿到高档场所去卖,我们要做的是高端产品。”

王学堂听愣住了:“老板你真是开玩笑了,种个橙子嘛,能高端到哪里去?你们城里人想法太多了。”褚时健笑了:“小王,莫多话。我两个做好配合,你按我说的做,保证让你种的橙子卖得比肉贵。”王学堂继续嘟囔:“老人家你越来越说笑了,比肉贵?那人家不如去买肉吃。”褚时健拍拍他:“小伙子,莫着急,我们走着看。相信我。”褚时健的种橙计划是:高品质、大规模。在900多亩山地的基础上,他不断增加租种的面积。900多亩山地与当地农户的地交叉相邻。那些种甘蔗的农户每年在甘蔗收完后循例要放火烧地,把害虫烧掉。这样一来,就会把相邻的果树烧掉。所以褚时健建议农户把地租给金泰,一方面避免烧地后的赔偿;另一方面,农户放弃甘蔗地后可以到金泰打工做农户,金泰以公司名义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

农户不发生生产成本,参与到金泰的规模生产和经营里面来,能保证基本生活。大多数农户都愿意接受褚时健的建议,毕竟种甘蔗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老大难的事情,年年不赚还年年累。到2003年,褚时健通过陆续合并周边农户的甘蔗地,承包的面积达到了2400亩,山地兼跨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两个山头。而褚时健在果园上的资金投入达到1850万元人民币。他的借条已经写得一发不可收拾,大营街一位曾经做制烟辅料的工厂主不愿意要借条:“你能还就还,不能还就算了。不是当年你帮我们,我们也没这个钱。”褚时健坚持要写:“帮你们是另外一回事,这个钱肯定要还!”水源

2400亩土地落实了,褚时健在新梁寨子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上建了一处两层楼的小院落,2002年底开工,2003年春天就落成了。山野里的房子,角角落落都显得粗糙,但褚时健和马静芬把它的功能划分得很齐全:一楼作为新平金泰果品公司在果园基地的办公点,二楼是他们俩每次来果园的落脚处。现在他和马静芬几乎去哪里都相伴而行,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老伴儿”的含义。谁也想不到,穿过弯弯山路、野草丛生的野地,在哀牢山的半山腰竟有一处办公楼,常在里面办公的,是曾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企业家。“只有他才这么豁达,换了谁都有些放不下以往的一切。”褚时健曾经的手下邱建康说。2002年到2003年间,外界关于褚时健的纷争已经慢慢平息,国企领导的年薪制已经确立,互联网新贵们风风火火地占领了各种舆论的风口浪尖。

信息时代来临,人们开始习惯于每天接受海量信息,关于传统经济,关于传统经济下那个曾经引起无数话题的企业巨擘褚时健,大家似乎暂时遗忘了。他的身份被定位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争议者。褚时健自己已经先于舆论而安静下来,他倒是很享受这种被大家忘记的时光。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橙子怎么种?土地有了,下一步就是把水源解决好。这是任何一个和土地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的基本知识。褚时健手里的2400亩山地,大部分土地板结,一看就是长期缺乏灌溉所致;而且这里甘蔗产量历来就低,一亩地一年不过产2吨甘蔗,且水分糖分都不足,这也是土壤水分不够的缘故。褚时健要在这里种植冰糖橙,首先必须解决水源问题。“水果水果,没有水就没有果。”

这是褚时健老挂在嘴边的话。“哀牢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这是新平当地傣族人的一句俗语。在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边上,有两条河穿行而过。硬梁寨子下面是戛洒江,褚时健对它最熟悉不过。当年在戛洒糖厂期间,这条江就从工厂边上流淌而过,只要人在戛洒,他几乎每天都要和这条江打交道。新梁寨子的山后面,则是一条叫棉花河的美丽如画的山间河流。戛洒江水在水涨时节激流汹涌,水枯的时候一片沉寂。棉花河则无论水枯水涨,都有着风景区的魅力。褚时健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去考察这两条河,每天尘里来土里去,细致考察河的分支沟渠、河面的宽度、河流的流速等,几乎累倒。他一直没搞明白的是,既然有两条河在下面,为什么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的土地还是缺水灌溉的板结状态?

如果整个果园基地的水从棉花河或戛洒江引过来,能不能成立呢?没有人为的努力,土地显然会呈现无序的状态。但无数数据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棉花河和戛洒江的水量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充沛。他放弃了将这两条河作为果园水源的想法,转而把关注的视线投向新梁寨子对面山头的南恩瀑布以及瀑布以下的南恩河。当褚时健跋山涉水地来到南恩瀑布面前时,几乎立即决定了把南恩河作为果园水源。南恩瀑布是一个瀑布群,水源来自哀牢山深处的原始森林,水量稳定而且充沛。最难得的是,这里因为车无法开进来,必须翻山越岭才能靠近,完全没有人为污染。南恩河的水清澈透亮,掬一捧水尝一尝,有一种甜甜的回味。“这样的水来浇果子,橙子不甜都没道理嘛。”

褚时健非常欢喜。[插图]褚橙基地的水源之棉花河[插图]褚橙基地的水源之南恩河决定之后就尽快动手。褚时健在看准南恩瀑布和南恩河后,立即开始组织架设水管。

他告诉手下的人,预算只要不夸张,花多少钱他都会掏这个腰包。“要让我们的水果不缺水。”他说。最终,几个月下来,金泰果品公司花费了138万元,从南恩瀑布架设了两条引水管到果园,总长达到了19公里。这样的花费在当时的中国农业种植界绝无仅有。但褚时健得到了绝无仅有的局面:架设好引水管后,果园可以一周就彻底浇一次水,而且是来自森林的清冽之水。这对大多数从事果树种植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为保证水源,褚时健还就近从棉花河引了一条水管到果园。他最精明之处在于,把引水管沿途经过的较大一点的鱼塘,也扫荡般全部承包下来,原因很明显:把鱼塘变为蓄水池,在丰水期引水进来将鱼塘灌满。——只有极大量的储水,果园的浇灌才能得到保证。

云南有一个令种植户尴尬的季节:旱季。每年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是云南的干旱时节,雨水少,日照强,河流水量低。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储备的水供应上,果树的生长就会大打折扣。按照他的计划,在果园的几个方向,要建6~8个蓄水池,蓄水量起码要达到50万立方米。这个数字还只是针对2400亩果园而言,如果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这个蓄水量显然还不能达到他的要求,也就意味着对水源设施的建设于金泰果品公司是一件持续的事情。褚时健说,账面上永远有一笔钱是为每年的水源设备做好准备的,这个一点也不能含糊。在果园建设的最初阶段,因为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精细之工很多,褚时健不放心假手于人来监工,于是,75岁的他和70岁的老伴儿马静芬就长时间住在山上。

1 2 3 4 5 6 7 8 9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褚时健传》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