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纯粹理性批判》(1)

原创 徐栖 小蚂蚁和小蜻蜓
这个暑假被导师拖进异常学术的《纯粹理性批判》读书会,刚参与过一次的我几乎是跪着进去爬着出来…这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笔记,也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同学们来讨论…

在《编者导言》里我们或许可以得知一些事实:一是康德带着一种改革形而上学的目标/野心在进行《纯粹理性批判》的写作。二是我们可以试图对这部著作中所述思想的形成进行分期,即“Ⅰ理念的朦胧时期”(1765-1769)、“Ⅱ理念的发展时期”(1769-1776)和概述的成熟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含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感性的东西与理智的东西的分离,1769-1771”和“第二个阶段:理智的东西的起源,1771/1772-1776”[1]。而对第三个时期进行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纯粹理性批判》在成书过程中存在“中断和内在条件的延迟”[2]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康德对于具体实例和其他说明的态度一直存在摇摆:“我觉得,实例和说明始终是必要的,因此它们也确实在最初的构思中恰如其分地获得了其位置。但是,我马上就发现了我将要处理的课题之庞大和对象之繁多;而既然我察觉到,这些东西单是用枯燥的,纯然经院派的陈述就已经足以会使这本书膨胀了,所以我认为,用那些仅仅在大众化方面有必要的实例和说明来使这本书更加臃肿,实为不可取。”[3]厘清历史分期对于我们理解康德其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阅读成熟过程也是相当有趣的。

在第一版前言中,首先界定了形而上学产生的原因: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一门类中的尴尬处境:人类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必然需要借助经验,但究其本身而言,理性又有着超越经验的根本性质。随后康德借阐释形而上学的历史变化与时代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自己的形而上学改革目标,即纯粹理性批判:“就其独立于一切经验能够追求的一切知识而言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4]。

在第一版前言中康德说“没有任何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在这里没有得到解决”[5],而第二版前言中他说“数学和物理学是两种理论的理性知识,应当先天地规定其客体。”[6]也就是说,想要理解第一句话,需要联系第二版前言中康德所叙述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在与数学、物理学的对比中所显现的特质,后一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康德对自己所建构理论进行了相当绝对的判断却又认为自己在对待理性的态度上是非常之谦卑的。

康德认为,数学和物理学(尤其是物理学)是建立在经验性原则之上的自然科学,他们分别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行而有效的方式,他们帮助我们超越了经验的范畴。而形而上学,也正是作为看待世界的方式的理性知识,只是形而上学的对象并非自然界,而是人类的思维。因此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7]。想要完成形而上学的改革。[8]而相应的,康德认为和数学和物理学相比,正是由于形而上学的特性,其拥有“罕见的幸运”即“在它被这种批判带上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之后,它就能够完全把握住属于它的知识的整个领域,从而完成自己的事业,并把它作为一个永远不被增设的主座奠放给后世供其使用。”[9]

此外,我们在前言中就应该开始重视康德理论中的对话性:与独断论的对话,对独断论的讨论与反驳构成了康德其理论的基础。康德将独断论理解为“凭借一种从概念(哲学概念)出发的纯粹知识按照理性早已运用的原则,从不调查理性达到这种知识的方式和权利就能前进的僭越”,是“纯粹理性没有前行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的独断方法”[10]。而康德与怀疑论者(毫无疑问以休谟为代表)的对话也在前言中已经有所提及。

附:另外补充讨论会上的笔记(鹏翰):《纯粹理性批判》英文版导言提到,这本书拥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1.文本构成上内在的冲突;
2.述行性的文本:总的来说,康德的文本都是述行性的(performative)”,“并不是阐述一个单一的,统一的系统,而是记录下康德在明确表达和解决他那些具有多面性的难题时所做的多重尝试。”;
3.作为回应的文本:这本书是对哲学中之危机的回应,这一特征不仅仅彰显于它宣言般的前言和导论部分——这些部分承诺说要就关于哲学中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危机给出一种新的、批判性的回应,还彰显于这部著作本身的特定结构之中。

[1]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导言第12页。
[2]同上,导言第19页。
[3]同上,导言第20页。
[4]同上,第5页。
[5]同上,第6页。
[6]同上,第11页。
[7]同上,第13页。
[8]在这里,康德提到了哥白尼革命。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这个命题被广泛讨论,暂不展开讨论。
[9]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第18页。
[10]同上,第23页。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 《纯粹理性批判》(1)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