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红与黑》司汤达(上)

  • 司汤达首先是把拿破仑当作反对封建制度的统帅来加以崇拜的。
  • 表面看他潜心于写作,实际上他并未脱离政治。他始终关注着封建复辟后的法国阶级斗争的新形势。
  • 手稿上画下一柄手枪,表达自杀之意
  • 当他提笔写下《红与黑》的第一页手稿时,夏多布里昂还在为复辟政权效命,巴尔扎克还在为封建阶级的败落而兴叹,雨果刚刚挣脱保王主义幽灵,他却作为一个老雅各宾党人,已经在长期斗争中亲身体察、透彻研究了法兰西的历史运动和社会现实。
  • 留着浓密的连鬓胡须、明显发胖的司汤达手拿贝尔德案件的报道。他是站在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高度,胸怀丰富的社会政治阅历,抱定明确的理论原则,拥有长期的文学经验的人。
  • 他为自己未来的小说加上一个谦逊而又大胆的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这说明他的野心是在记录一个时代呀!!
  • 《红与黑》之所以成为一部杰作,首先就在于它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的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
  • 把司汤达奉为自然主义小说的先驱者的左拉,责备司汤达没有表现出《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生活的那个世界,这很不公允。司汤达的小说一向重视将主人公置于同其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发展密切相连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 【我的书评】这一段可以说就是那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了吧。

    • 这部小说虽没有自然主义者所偏爱的关于物质世界的长篇琐细的描写,但它恰如其分的笔墨,却把时代气氛烘托得那么浓烈,历史特点表现得那么准确,社会状况勾画得那么清晰,阶级关系、特别是各阶级的政治关系揭示得那么深刻!
    • 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及其所代表的封建阶级,虽然在英、俄、奥等欧洲封建君主国的刺刀庇护下在法国卷土重来,但是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确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再也无法摧毁,复辟制度只能在旧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基础上实现。
    • 资产阶级意识和风气像瘟疫一样笼罩着整个社会。金钱成了上帝,有利可图成为了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 连“最富有贵族气派的”德·雷纳尔市长这样的顽固保王派贵族,也不免深受市侩风气的熏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成为他思考问题的主要依据,例如在他看来,胡桃树之所以有权利存在,全由于它们“提供收入”;“送礼物给一个我们完全满意,而且替我们干活儿干得很好的人”实属荒唐,“只有在他不好好干的情况下,才需要激发他的热忱”。金钱的考虑甚至可以牺牲贵族的“尊严”,得知妻子和于连的关系,他宁愿隐忍,就因为妻子是一大笔财产的继承人。

    【我的书评】为什么名著一定得包含一定政治意义才能流传千古呢?我有时候还是更喜欢林语堂 汪曾祺似的闲适散文随笔,简单轻松一点,不要包含政治搞得那么压抑?

    • 斗争更达到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小说《红与黑》的一个突出成就,便是对法国历史的这个关键时期的政治状况,作了真实而深刻的艺术写照。
    • 对反动教会的揭露,是《红与黑》这幅政治风俗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少年时代就受到伏尔泰思想影响的司汤达,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
    • 复辟时代后期,宗教的反动气焰如此嚣张,构成了不折不扣的“宗教专政”。本堂神父谢朗因为带领《狱情报》编辑了解贫民收容所和监狱的真相,便被教会撤销教职;治安法官得罪了省里派来的副本堂神父,差点儿丢掉饭碗;通过听取忏悔,教会掌握每个人的秘密,控制每一个家庭。最阴森可怕的是圣会,这个教会的秘密政治组织,网罗了各色各样心怀叵测的人,从贫民收容所所长到市长家的仆人。教会的横行霸道在法国随处可见。
    • 教会学校教的是阴谋,他们打着圣者的名义来方便犯罪。贝藏松神学院里密探猖獗,虚伪排挤正直,欺诈胜过善良,毋宁说是一所阴谋家的专门学校。
    • 《红与黑》对教会的一切描写都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宗教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并且始终着眼于复辟王朝时期教会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就使它的揭发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抨击达到极强的力度。
    • 历史条件的成功限定,为于连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于连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大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 何谓典型?就是从这个于连身上看到了那个时代无数潜在的于连。
      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伤恋人;被处死刑。小说人物于连的故事受到《法庭公报》中贝尔德案件报道的启发,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报道中的贝尔德仅仅是个普通的刑事罪犯;而经过司汤达艺术再创造的于连,则是根据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时空,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性格特征,具有了充实的社会含义的文学典型。

    【我的书评】实现阶级跨越的路子从武将似的冒险转向了门第和金钱。为什么很多电影 动漫 小说等主人公全都是打打杀杀,而不是从商从文,因为那简单粗暴刺激呀!

    • 于连自称“木匠的儿子”,实际上,他的父亲已经由农民发迹为锯木厂主,他本人又先后在谢朗神父、德·雷纳尔夫人那里和神学院里受到教育,他属于小资产阶级的行列。儿童时代,他看见拿破仑的威武的骑兵从本乡经过,便发狂地热望进入军队。那时,平民青年尽可以披挂上阵,“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拿破仑就是绝好的榜样。但是在复辟时代,一切都变了,没有财富,没有高贵的出身,就没有出头之日。历史为于连这一代青年设置下的就是这样的共同处境:他们被养育在英雄的时代,却不得不在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里生活。很早就同反动家庭决裂的司汤达,曾得以在拿破仑大军中施展才干,两相比较,他深知复辟王朝在新一代青年面前耸立起的是怎样的壁垒。通过困扰着于连的出路问题,他响亮地提出的,正是复辟时代整个社会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一根本性问题。
    • 这个意念就是于连全部的动力来源,也是支撑起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到整本书的中心思想。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有两种选择:退避或反抗。于连的儿时好友富凯奉行的是前一种态度,他洁身自好,在深山里离群索居,卖木柴。小商人的生活虽然平庸,却少做许多虚伪的事。于连则迥然不同,他拒绝像富凯那样处世,因为他追求的不是“保证他生活舒适的碌碌无为”,而是“青年时代的所有英雄的梦想”。他决心实现这些英雄的梦想,并和阻碍他达到目的的社会展开了斗争。正如司汤达所说的,这是个“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
    • 青年于连的思想和性格在小说中是逐步演化的,我们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会跟着于连一起成长,看着他思想意识的逐步堕落或者升华,看到他每个行动背后潜藏着的巨大挣扎,看见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其所遭遇的不幸。

    【我的书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里拉斯蒂涅凭借着三堂湮灭良心的课程,厚颜无耻成功爬上了资本大势力阶级,那基本原因是他本身还是破落贵族的一员,上层容纳了他。而于连不同,他只是个平民,他遭到了上层阶级最无情的虐杀,他的一切奋不顾身地努力全都被消灭得一干二净,走上了断头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红与黑》司汤达(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