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红与黑》司汤达(上)

  • 于连有着极其敏锐的平民阶级意识。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时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贱。听到市长答应给他的待遇以后,他第一句话是“我不愿意当用人”,第一个问题是“我跟谁同桌吃饭呢?”经妻子建议,德·雷纳尔市长给他一点儿赏赐,被他视为一种屈辱。然而,于连作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和他千方百计要超脱自身所处阶级地位、飞黄腾达的个人野心紧密联系着的。如果说儿童时代他渴望入军界是因为受到老外科军医讲的那些战役的鼓舞,出于对“披着长白披风,戴着有黑长鬃毛的头盔”的拿破仑龙骑兵威武气概的羡慕,那么,青年于连却是欲火炎炎地眼盯着金钱和权势:“今天我们看见一些四十多岁的教士,他们有十万法郎的年俸,也就是说,相当于拿破仑手下那些著名的师长的三倍……应该当教士。”有多少红衣主教,他们的出身比我低,然而掌握过统治大权!”
  • 这就是他思想的矛盾激化处,一方面他是那个社会最清醒的人,意识到了整个社会的弊端和自己的可耻地位,另一方面,一旦他发现有机会,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把别人吃掉,这个天使与恶魔各占一半身体的“杂种”。
  • 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于连对上层阶级的丑恶观察得最透彻,怀着强烈的愤懑。他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最无情的揭露者和批判者。在德·雷纳尔市长家,他所感受到的仅仅是“对上流社会的仇恨和厌恶”。他鄙视这个贵族的贪婪和吝啬,把嘲弄这个“享尽了财产带来的种种好处”的“畜生”引为快事。他对资产阶级暴发户瓦尔诺更加深恶痛绝:“自从掌管穷人的财产以后,把自己的财产显然增加了两三倍,……我敢打赌说,他甚至连专供弃儿用的经费都要赚!啊!这些恶魔!恶魔!”但是,于连一方面痛骂这可鄙的财富和建筑在其上的享乐生活,一方面绝不放弃获得这种财富和享乐的决心:“在你狼吞虎咽地吃肉时,你必须禁止可怜的被收容者唱歌;你举行宴会用的钱是你从他少得可怜的口粮中窃取来的,在你的宴会进行时他将更加不幸!”
  • 无数次他因为从封建贵族和教会那得到好处而向他们效忠妥协,发誓要为他们奉献自己,又无数次他狠狠扇了自己一巴掌,训诫自己那是肮脏的猪才干的事情。
  • 于连经常自诩“高洁”。他声称:“我出身低微……但是我并不卑贱。”和瓦尔诺之流比较,他认为“我的心离开他们的蛮横无理有上千法里远”。他甚至宣称:“即使把他们搜刮来的钱分一半给我,我也不愿意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在我心中引起的轻蔑,我不可能克制住不让它流露出来。”但是,连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一个“老练的伪君子”。为由教会的道路往上爬,他明明对《新约》和《论教皇》“都同样不相信”,却把它们称为“我们所有人的行动准则”。德·拉莫尔侯爵赏他一枚勋章,他就发誓“我必须按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方针行事”。他的“行事”是那样忠诚,甚至被选中担任最反动的秘密会议的记录人!
  • 他矛盾的基本原因是他身上既存在平民反抗意识的英雄主义,也存在着个人进取,不顾一切往上爬的勃勃雄心。
  • 于连敢于直面人生,向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壁垒发起冲击,和逃避现实的富凯相比,无疑更具有英雄的气概。在鼓舞着他的英雄主义的平民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这两种“热情”中,前者毕竟是第一位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他知道特赦以后他仍然可以得到财富和美人,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

    【我的书评】可是他们年龄差了好多呀!这绝对是找御姐呀!话说我也遇见了一个御姐,她比我大五岁,身材高挑,相貌端庄,我们约会了几次。

    •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德·拉莫尔小姐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这事实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它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对平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的大胆肯定,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我的书评】也不知道每天在我眼前来来往往的那些情侣 夫妻,他们是怎么走在一起的?明明大家因为性别不同,在前20年都是和同性朋友聊天嬉闹,现在却突然要和另一个完全不同风格的人相处一辈子,每天呆在一起,还要生儿育女,照顾彼此,这事我一直觉得挺玄妙的。

    • 司汤达笔下的德·雷纳尔夫人的“心灵的爱情”和德·拉莫尔小姐的“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的确如他所说,是小说中的一个“创举”。在《论爱情》一书中,司汤达曾把爱情分为热情之爱、趣味之爱、肉体之爱和虚荣之爱。他鄙视纯肉体之爱,认为“唯有热情之爱能使人幸福”。德·雷纳尔夫人的“心灵的爱情”大约就是他所谓的“热情之爱”,而德·拉莫尔小姐的“头脑的爱情”则近于“虚荣之爱”。看来正因为如此,于连终于被德·雷纳尔夫人的纯真之情所融化,而与玛蒂尔德在感情上始终存在隔膜。

    【我的书评】两个都是贵族女性,现实生活中,平民真的能接触到超越其自身阶级的公主或者白马王子吗?无数小说里配偶要么是风华绝代的大家闺秀,要么是有沉鱼落雁之姿的贫民女孩?实在太扯淡了呀。

    • 不过,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她们在这两个根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温良柔弱的德·雷纳尔夫人要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必须有很大的勇气;大家闺秀德·拉莫尔小姐不顾一切地嫁给一个平民,尤需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们对于连的爱都带有壮烈的意味,而且令人感到某种英雄的气息。

    【我的书评】普通人内心的波涛汹涌谁愿意去了解?《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生道路和内心描写都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如果放到电影里或者动漫里,他就是一个路人甲,镜头只会投放到主角身上,对于配角留给他们的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谁会在乎你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你的存在不过也就是个笑料而已,可能在下一个瞬间就被BOSS的一个命令给斩掉了。战场从来不看重思想,战场只有血淋淋地死亡。

    • 至于于连,他的爱情道路也是他小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道路。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德·拉莫尔小姐的恋爱中,于连身上的“公民的热情”,即他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平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一次次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或者出于他平民的“责任”,或者为了嘲弄德·雷纳尔市长,或者因为要减轻她对他这个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工人十之八九会有的“轻蔑”。他要博取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儿们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乃是时代给他的爱情生活打下的烙印。当时,没有这种向统治阶级偏见挑战和斗争的热情,就不可能有爱情的平等自由。应该指出,于连在恋爱中有一些不择手段的低劣做法,例如用给德·费尔瓦克夫人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德·拉莫尔小姐。但依然有必要从总体上肯定,于连的两次恋爱,在复辟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小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积极意义。

    【我的书评】宣扬婚姻自由是贵族才有的特权,平民阶级为了生存已经耗尽了所有勇气。矫揉造作心理描写的是温饱思淫,真困惑的人要么在图书馆安静看书要么在天台考虑以怎样的姿态飞向大地。

    • 司汤达无疑对于连满怀同情,他把自己内心最深邃的东西——他的雅各宾党人的社会政治信仰和斗争精神,赋予了这位小资产阶级英雄;他欣赏于连,尽管他无情地指出为实现个人目的不惜投靠恶势力的于连是个达尔杜弗,却还是认为这个罪犯比所有那些上层社会的正人君子要纯净、高尚得多;最后,他清醒地承认孤军奋战的于连必然失败的结局,从而昭示了个人反抗的道路行不通的客观真理。

    【我的书评】我知道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始,但是我想问,你哪来那么多批判,你只是一个文学家,你真切身体验过政治吗?你真的有和那些政客切身交谈过吗?你会不会也是像2020年武汉疫情中的方方叛国贼一样将事实夸大其词,或者捏造事实来书写,只是为了流传后世或者谋取利益?作为时代方向最敏锐观察者之一的你们,写下自己独到见解的时候真的做到了问心无愧了吗?

    • 它以同情的态度表现了平民青年于连的奋斗和悲剧,透过这个典型人物,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整整一代青年的苦闷、追求和厄运;它在于连悲剧命运的背景上真实地反映出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照见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卑污,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时期法国历史的本质特征。高尔基说得好:于连·索雷尔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同样,我们可以说,《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的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 《红与黑》就是司汤达根据对波旁复辟王朝社会现实的亲身体察所作的真实描绘,作家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事物,不仅创造了社会各阶级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而且如实地反映了各种势力的比例,以及它们在历史运动中的消长。
    • 巴尔扎克更感兴趣的是造成一个人的“境遇”,而司汤达倾心的是人的“灵魂的辩证法”。

    【我的书评】谁要是能把我的心里写出了就好了,作为一个有意识的动物,我感受不到别人意识的存在,造成小时候我以为我才是世界的中心,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时间被迫进入了静止状态,只有等待我长大了前去了此处,它们才开始继续流动,人们才开始恢复生机。

    • 如果没有内心描述,他笔下的人物都会立即枯萎。不难想象,假若于连在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时没有想到这是他的“职责”,假若于连看到瓦尔诺之流花天酒地而不由心底发出愤慨的诅咒,假若于连在死牢里不做那些深邃的思考,他这个人物的形象定然面目全非。
    • 他不仅看透了人物的心灵,而且看到他们行动和感觉的心理法则。
    • 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来,司汤达有意识地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描写加以最大限度地削减。
    • 他完全忽略人物的衣着,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同样轻视,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少得出奇。只有在衬托于连的胸怀时,作者才难得地挥洒笔墨去形容“从他头顶上的那些巨大岩石间飞起来”的一只雄鹰在“静悄悄地盘旋着”。

    【我的书评】这点值得我钦佩,我和某些意识流小说家都有这样一个坏习惯,任由思绪信马由缰,铺展开去,造成了繁复杂乱的文字一大堆,且离题千里。

    • 为了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司汤达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世界的干扰,而且也强调把内心活动写得尽量简洁。他的自传性小说《亨利·布吕拉的一生》,以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再温柔动人的感情,如果琐琐屑屑地道来,也会受到损害。”司汤达深知利弊,所以他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无论多么丰富,他总诉诸凝炼的几笔。
    • 司汤达小说语言的简约、质朴,甚至到了干枯的程度。

    【我的书评】也不是吧。《堂吉诃德》里人物还跑出来和作者吵架呢!

    • 小说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写的,但是第一人称“我”却经常插嘴进来,评头论足。实际上,即使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隐身作者的态度也昭然若揭。
    • 在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名著中,作者这样直接出面,作者的倾向性如此露骨的,实在少见。
    • 文学技法没有一定之规。文学名家总是各逞其能,各尽其妙。《红与黑》的不朽魅力,表明司汤达的艺术追求达到它的理想境界。
    • 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黑”指教士的黑袍。此外,也有人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对卑鄙可耻的复辟时代的蔑视;“红”象征于连的力量,他羡慕苍鹰的力量和它的我行我素,“黑”象征身陷囹圄的于连幻想的破灭。
    • 《红与黑》是个象征性的书名。既是象征,人们本来是尽可以通过自己的体会,在意向上充实它的含义的。但是,具体地指定“红”代表红色军装、“黑”代表教士黑袍,却显然不能成立。整本《红与黑》,写到军队处只出现过拿破仑龙骑兵“披着白长披风”,而绝无“红色军装”出现。至于教士黑袍,那不是于连追求的目标,他羡慕的是年薪二三十万法郎的红衣主教。
    • 《红与黑》中的“红”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这一理解,不但贴近作品的故事内容,而且切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
    • 司汤达继《红与黑》之后的作品,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巴马修道院》和《吕西安·娄凡》。前者以复辟时期的意大利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由追求进步到沉沦的经历,反映了意大利由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的历史曲折,是司汤达又一部长篇小说杰作。《吕西安·娄凡》则以七月革命后建立的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大银行家的儿子由进步到反动的蜕变,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现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资产阶级文学中第一次从正面表现了工人阶级反抗资本统治的斗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红与黑》司汤达(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