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海底两万里》凡尔纳

【评分】⭐️⭐️⭐️ ⭐️ ⭐️

目录

  • 第1章 译序
  • 第2章 飞驰的礁石
  • 第3章 赞成与反对
  • 第4章 先生,悉听尊便
  • 第5章 尼德·兰
  • 第6章 瞎转悠
  • 第7章 全速前进
  • 第8章 种类不明的鲸鱼
  • 第9章 动中之动
  • 第10章 尼德·兰的怒气
  • 第11章 海洋人
  • 第12章 鹦鹉螺号
  • 第14章 几组数据
  • 第15章 黑流
  • 第16章 一份邀请信
  • 第17章 漫步海底平川
  • 第18章 海底森林
  • 第19章 太平洋下四千里
  • 第20章 瓦尼科罗岛
  • 第21章 托雷斯海峡
  • 第24章 强制睡眠
  • 第25章 珊瑚王国
  • 第26章 印度洋
  • 第28章 价值千万的珍珠
  • 第29章 红海
  • 第30章 阿拉伯隧道
  • 第32章 四十八小时穿越地中海
  • 第33章 维哥湾
  • 第34章 消失的大陆
  • 第37章 抹香鲸和长须鲸
  • 第38章 大浮冰
  • 第39章 南极
  • 第40章 意外事故还是小插曲
  • 第41章 缺氧
  • 第42章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
  • 第44章 墨西哥湾流
  • 第47章 尼摩艇长的最后一句话
  • 第48章 尾声

第1章 译序

【我的书评】
每篇译序都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因为整本书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历史影响、人物性格的介绍就浓缩在了其中,研读透了,对我们深入阅读故事有着极大的裨益。

饱览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让主人公处在最危险、最绝望的境地,向读者展示自然的力量,让他们在强烈刺激,震惊之余感到极大精神和审美享受。

“异国风情”曾经受到不少作家、画家青睐和读者的追捧。《海底两万里》的“奇妙旅行”为异域风情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此之前,凡尔纳已经写了《环游世界八十天》、《地心游记》等以“上天入地”为题材的小说,这部“海洋小说”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从结构上说,《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

读者,或者说主人公始终被一个谜团所困惑,他始终在思考,想解开这个谜:尼摩船长究竟是什么人?这位天才的工程师、知识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如此仇视人类社会?他漫游海底的目的是什么?何时是旅途的终点站?教授、龚赛依和尼德·兰屡次逃跑的努力似乎都在无意间被挫败,他们能否重返大地、获得自由?这次海底万里行究竟如何收场?老的疑团刚解开,新的困惑又摆在面前,整部小说就在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氛围中展开。

凡尔纳早年醉心于戏剧、特别是喜剧创作,娴熟地掌握了戏剧中的情节跌宕、启承转合的技巧,写小说的时候,自然能够把小说写得滴水不漏,将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在当时读者的眼中,“海底两万里”的魅力之一,在于它描写了“科学”的神奇和力量。“奇妙无比”的鹦鹉螺号就是集时代最新科技知识大成的代表,涉及电力、化学、机械、物理、气象、采矿、动力学等等。尼摩艇长书房里的一万两千册藏书囊括了“人类在历史学、诗歌、小说和科学方面最卓越的成就”。他的客厅则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收集了“所有自然和艺术的珍品”。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尽管凡尔纳被誉为“科学小说”奠基人,尽管他将当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写进小说,尽管他的解释天衣无缝,甚至还常常像拉伯雷那样借助一连串精确的数字来营造真实效果。但是作者介绍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凡尔纳本人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训练,也不阅读科学著作。他是从科普文章中学习科学知识,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了解科学进展动态,间接地吸取知识。他有时候甚至整段抄录字典,或者将科普文章浓缩之后写进自己作品里。

他站在时代的门槛上,看到了人与机器结合的巨大力量,机器成为人的精神和体力的延伸,成为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工具。

他把“科学小说”写得诗意盎然,理性的外表下透出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从而感染读者。

学者们的这些诠释,虽然不乏新意,但是也有些牵强附会,连作者本人也未必有这样的初衷。

对于无数读者来说,深深留在脑海中的无疑是绝顶智慧、无限富有、温文尔雅、又享有绝对权威的尼摩艇长;是“与人类断绝关系”、“丝毫不受人类社会规范约束”、单枪匹马反对人类社会秩序的斗士,是声称“我就是法律、正义”的替天行道的复仇天使。

凡尔纳在人物处理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尼摩艇长在暗处,其他人物都在明处,尼摩艇长的性格身世神秘莫测,令人捉摸不透。隐去人物的身世,这种神秘气氛反而增加了人物形象的深度,因此双臂抱在胸前、默默面对大海的尼摩艇长就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人物了。

不同的性格在鹦鹉螺号这个密封的空间摩擦、冲撞,成为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描写的手法上看,大致有照相式的实录(例如从舷窗观看神奇的海底、悲惨的海难),更多的是先描写后解释(例如涉及珊瑚、珍珠、海藻的段落),这种写法营造出令人信赖的“科学感”,而这种描写发展到极致就是一连串科学术语的罗列。

这些描写不厌其详,不仅表现出作者的严谨态度,而且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作者的语汇丰富,许多术语深奥冷僻,普通读者难以全部理解,而这种隔阂反而营造出一种诗意,奇异的音韵结合又产生出美感,所以有人称凡尔纳的描写与马拉美的象征主义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他那叠加的名词犹如马赛克瓷砖,拼出一个迷人的神话世界。

凡尔纳一生写了八十部小说,几乎部部成功,深受读者喜爱。尽管如此,他在十九世纪始终未能进入主流作家的行列;翻开文学史,很难找到凡尔纳的名字。究其原因,是因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文学以揭露社会黑暗、抒发内心痛苦为主流,而凡尔纳的小说大多积极向上,赞美科学,歌颂人性,与当时的审美观背道而驰。

值得欣慰的是,《海底两万里》曾经启发天才诗人韩波写出著名的长诗《醉舟》。


1 2 3 4 5 6 7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海底两万里》凡尔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