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这以后,司祭端着杯子走到隔板的后边去,在那儿把杯子里放着的上帝的血统统喝光,把上帝身上的一块块肉统统吃尽,仔细地舔干净他的唇髭,擦干净嘴和杯子,带着极为高兴的心情迈开矫健的步子,从隔板后边走出来,他那双小牛皮靴子的薄后跟踩出一片吱嘎吱嘎声。
【我的书评】
在疫情期间,我看见过当代的圣·方济各教皇在梵蒂冈的广场上,在下着暴雨的复活节那天,神情专注而虔诚地为世界祈祷,那一刻,我觉得年迈的教皇身上真的闪耀着神圣光芒。我也见过在疫情期间,坐着私人飞机去旅游的意大利红衣大主教,那一刻,我不知道信仰为何物,也许和托尔斯泰在这里嘲弄的一样吧。
【我的书评】
这里解释了我好久以来的困惑,教士是诵读经书最多的人,也许他们的言辞能够感动教徒,但一定无法感动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地已经麻木了,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一直祷告上帝呢?陀氏从利己主义出发,分析了他们对教士自身和当局者的益处。
【原文】
诵经士也这样相信,而且比司祭的信心更坚定,因为他根本忘记了这种信仰的教义的实质,只知道教徒所缴的香火费、做追荐亡者的法事、诵经、做普通祈祷、做带赞美歌的祈祷等,都有固定的价钱,凡是真正的基督徒都是乐于照付的,所以每逢他喊着“饶恕吧,饶恕吧”,歌唱和朗诵指定的经文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沉着的信心,深信这种事是非做不可的,如同人们卖木柴、卖面粉、卖土豆的时候所表现的信心一样。监狱的长官和看守们虽然从来也不知道,而且也不过问这种信仰的教义是什么,教堂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有什么意义,然而他们相信人非相信这种信仰不可,因为最高当局和沙皇本人都信奉它。再者,他们虽然隐隐约约,却确实体会到这种信仰在为他们的残忍的职务辩护。
【我的书评】
这里又从教徒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尊崇基督的原因,在他们看来,虽然心里明白其虚无,但抱着聊胜于无的希望却还是遵循着。这样虽然基督是一种虚拟行为,但在三方默许的情况下,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以为自己是完美无瑕地使徒。
【原文】
在犯人们当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看透了这完全是骗局,用来愚弄那些抱着这种信仰的人,因而心里暗暗好笑。大多数的犯人却相信那些包金的圣像、蜡烛、杯子、法衣、十字架,那些反复念过许多次却使人听不懂的话“最可爱的耶稣”和“饶恕吧”,都含有神秘的力量,人借助于这种力量就可以在现世的生活和死后的生活里得到很大的便利。虽然他们大多数人都做过一些尝试,想借助于祈求、祷告、蜡烛等在现世的生活里得到便利而结果没有得到,虽然他们的祷告始终也没有实现,可是每个人都坚定地相信这种失败是出于偶然,相信这一套制度既然受到有学问的人和总主教的赞许,可见仍旧不失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制度,纵然对现世的生活来说不见得必要,至少对死后的生活来说总还是必要的。
【我的书评】
用了几个典型案例描写了探监的基本情况,总的来说读完会给人留下一种愤慨的情绪。所幸现在监狱的探监制度要完善得多。
【我的书评】
我一直不太明白,毕竟罪案不可能天天发生,那么每天在街头巡逻的民警们也就是处于无聊状态啰……那么他们怎么排遣烦闷呢?是期盼着罪恶降临人间,然后自己如救世主般闪亮登场,力挽狂澜后光芒万丈,还是真的希望和平呢?就像武器专家?
【原文】
警察们挎着用黄带子系着的手枪,站在各自的岗位上,留心察看有没有发生什么纠纷,以便借此排遣他们难忍难熬的烦闷。在林荫道的小径上,刚刚变绿的草地上,有些孩子和狗跑来跑去玩耍。
【我的书评】
环境描写真的极带画面感,像是电影镜头一般。话说我每次点评却只能摸索到思想层次的,艺术特色方面的我却不太敏感。我想了一下原因大体有二:一是我本身对像人物塑造 环境描写 语言表达 情节结构等方面的点评词汇和基本理论读过却没记住,造成用于点评的原材料不足。二是艺术特色更多是从整本书的宏观角度入手探讨,而我每次读的都是一个小点,不好抽离出来进行点评,所以随意略过了。
【原文】
大街的左边不见太阳,这时候凉爽而潮湿。大街的正中却已经干燥,沉重的载货马车一刻也不停地在路面上来往,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有些四轮轻便马车辚辚地滚过去,公共马车响着一片铃声。四面八方,教堂钟楼里发出音调不同的钟声,当当地响,震得空气发抖,召唤人们去参加类似当时在监狱里举行的礼拜。盛装艳服的人们就纷纷向各自教区的教堂走去。
【我的书评】
我第一次和喜欢的女孩约会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
【原文】
涅赫柳多夫立刻知道那就是她,立刻觉得他心跳得厉害,呼吸都停住了。
【我的书评】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让我们期待下文。
【原文】
根本没有想到这个男人是来找她的。
【我的书评】
情感奔涌而来,我本来好奇,猜想大家手笔会则怎么描写此处相见。是我的话,恐怕就是一番怨怒然后感激大团圆结局。陀氏不一样,一个男主角的泣不成声就已经让我败下阵来,这就是大师级导演眼中的人性自然,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向经典学习,普通人学思想,作家学写作手法。
【原文】
他刚想到这儿,眼泪就涌上他的眼眶,使得他的喉咙发堵。他就伸出手指头抓住铁丝网,说不出话,极力按捺自己,免得哭出声来。他再也说不下去,就从铁丝网那儿走开。他胸膛里不住翻腾,差点放声大哭,可是极力忍住了。
从眉毛底下看了他一眼。她的黑头发,像前天似的,鬈曲着飘在额头上,她那张不健康的脸浮肿而苍白,然而俊俏,十分镇静,只是黑亮的、斜睨的眼睛在臃肿的眼皮底下特别炯炯有光。
【我的书评】
任何人,为了心安理得地做他的工作,就一定要把他的活动看得又重要又好。每逢事情涉及盗贼夸耀他们的本领,妓女夸耀她们的淫荡,凶手夸耀他们的残忍,这样的事情就总会使得我们感到惊讶。这就像坐井观天的台独党派,处处都认为自己是世界前茅,而中国还停留在70-80年代。又和圣埃克絮佩的小王子一样,里面有个手拿权杖 头戴皇冠的老者,他的每日工作就是为乘坐电梯的人用权杖去点击电梯上下楼数,这一幕令我印象极其深刻。反思自己,最近情绪化比较严重,言辞有点浮躁凌厉,难以克制自己虚度光阴,刷微博和知乎接受碎片化的疫情信息,睡觉会在半夜醒来,觉得自己颓丧,看书的时间也少了很多。
【原文】
无非是因为那些人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气氛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而且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处在局外罢了。每逢富翁夸耀他们的财富,也就是他们的掠夺,军事长官夸耀他们的胜利,也就是他们的屠杀,统治者夸耀他们的威力,也就是他们的强暴,这岂不是同一类的现象?
【我的书评】
昨天我手机没电了,车上人都在睡觉,我不喜欢在车上睡觉,就开始胡思乱想天马行空地思考问题,任凭意识任意流动,从一个点切换到另一个毫不相关的维度,引起切换的可能是一个过路牌上的一句话,旁边女同学的头发和睡脸,天上一直在飘动着的流云,最近潜藏心底的忧虑等等,连绵不断思绪不绝如缕,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之所以会成为经典的原因,也开始懂得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什么会在女主人公长达四十页的意识流正文里不加上任何标点符号,以及我不再对《追忆似水年华》里主人公会根据一块小蛋糕引起盗梦空间般的追忆,我惊叹于人心的驳杂和伟大,感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他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
【原文】
她是妓女,被判决去做苦工了,可是尽管这样,她却自有她的世界观,根据这个世界观她就能够称赞她自己,甚至能够在别人面前以她的地位为荣。
无一例外,一概认为最大的快乐就在于同妩媚的女人性交,因此所有的男人虽然假装在忙别的事,实际上却只巴望干这一件事。依她看来,全世界无非是一伙好色之徒的渊薮。根据这样的生活观点她就非但不是微不足道的人,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人。因为她一旦改变这样的生活观点,就丧失了由这种观点所取得的她在人世间的重要性。她就抵制他,已经预先看出在他招引她去的那个世界里,她一定会丧失她的这种生活地位,以及这种生活地位所给与她的自信和自尊。那些回忆跟她现在的世界观格格不入,因而已经在她的记忆里一笔勾销,或者不如说埋藏在她的记忆里的一个什么地方,不去碰它,把它关得很严,封得很紧。
【我的书评】
这是女主人公精神从麻木不仁 浑浑噩噩到第一次觉醒的过程,觉醒的契机点即男主抱着真诚悔婚的态度而来,向他提出了结婚这个意料之外的惊喜。他们都觉醒了,我呢?对我来说,没人会从天而降来拯救我,要想造成良性循环,我只能自律。
【我的书评】
据说当今印度首富妻子一个手机壳的价格就是一亿元……而多少印度人在这次疫情中却像野兽一样迁徙,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在大马路上睡觉,在无尽无休的长途跋涉之后死去。他们中也许和这个教师一样有着本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才能却因为资金问题而被迫浑浑噩噩,甚至还可能去违法犯罪,这既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片面来说,是印度首富缺乏了像马云 盖茨夫妇这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气度,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往更深层次来说,更多的是人性中的利己主义,而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强化了这种思维模式,在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里写到这个社会让人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