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
一、中唐诗歌之变
二、科举、文学、政治的三位一体
三、韩诗–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桀瑰伟
四、白诗–俊才达士的通脱自在
五、以韩白为坐标看中唐诗坛的分野
本章重点
1.中唐科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2.韩诗的特征与地位
3.白诗的特征与地位
第一节 中唐诗歌之变
一、中唐诗歌之变
盛唐之后,经历大历、建中一段诗歌创作相对薄弱的时期,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唐诗又掀起第二次高潮人才辈出,鸣声鼎沸。
方南堂《辍锻录》:“唐诗至元和间,天地精华为发泄,或平或奇,或高深或雄直,旗鼓相当,各成壁垒。”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八:“各人各具一种笔意。
皎然《诗式》:“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也。”
叶燮《百家唐诗序》:“贞元、元和之间,有韩愈、柳宗元、刘长卿、钱起、白居易、元稹辈出,群才竞起而变八代之盛,自是而诗之调、之格、之声、之情凿险出奇,无不以是为前后之关键矣。”
正是由于从观念到实践的求新求变,使中唐诗歌大放异彩,而且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二、变化急遽、流派纷繁的中唐诗歌,比较共同性的风貌特征:
1.相对盛唐而言,像是人到中年,思考多了风华少了。诗歌往往以意取胜,而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
2·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中唐诗近收敛 境敛而实,语敛而精。 势大将收 物华反素。 盛唐铺张已极,无复
可加,中唐所以一反而之敛也……中唐反盛之风,攒意而取精,选言而取胜。所谓绮绣非珍,冰纨是贵,其致迥然异矣。然其病在雕刻太甚,元气不完。
3.贴近日常生活,贴近世俗。
中唐人要适度避开初、盛唐写熟的诗题,再加以他们生活的进一步世俗化,因而诗歌写日常生活、写社会上形形色色诸般事物更为普遍了。欧阳修说:“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
三、中唐诗歌变化的表现
就诗歌艺术的发展演变而言,上文已经提到的中唐诗人在盛唐之后自觉地从多方面寻觅新途径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明锺惺《唐诗归》:“唐文奇碎,而退之舂融,志在挽回。唐诗淹雅,而退之艰奥,意专出脱。”
清赵翼《瓯北诗话》:“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可推扩
# 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
清毛奇龄《西河合集》:“其时丁开、宝全盛之后贞元诸君皆怯于旧法,思降为通脱之习,而乐天创之。
微之、梦得并起而效之。”
许学夷《诗源辩体》:“大历以后,五七言古、律之诗流于委靡。元和间,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卢仝、刘叉、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诸公群起而力振之,恶同喜异,其派各出,而唐人古、律之诗至 此为大变矣。”
多选题
中唐时期包括()年号?
大历
元和
第二节 科举、文学、政治的三位一体
一、科举对诗人诗歌的影响
韩、白、刘、柳等人皆进士及第。韩、白、刘、柳等人从思想到创作等方面的差别,只能是进士群内部各类成员往不同方向发展,导致文化上丰富多彩的表现
二、尚文的进士取第倾向
唐代科举,尤其是最为人所重的进士科,考试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即文辞优劣在主司选人中居于决定 性地位。进士科甚至经常被称为文学科。考之以文,而用之于政,形成科举、文学、政治三位一体的结合。
宋孙何:”唐有天下,科试愈盛,自武德、贞观之后至贞元、元和以还,名儒钜贤,比比而出,有宗经立言如丘明、马迁者,有传道行教如孟轲、扬雄者,有驰骋管晏、上下班范者,有凌轹颜谢、诋诃徐庾者。如陆宣公、裴晋公皆负王佐之器,而犹以举子事业飞腾声称韩退之、柳子厚、皇甫持正皆好古者也,尚克意雕琢,曲尽其妙。”(沈作喆《寓简》卷五引)
进土科最重文辞,却也最招非议。批评者认为文辞“无益于用”,且“务求巧丽”,导致“浮华轻薄因而多次有人主张停试诗赋,仅试经义、策目,或主张干脆取消进士科,恢复汉代的荐举制。
但唐代设置科第,本来只是网罗才杰的一种手段只要能使天下英雄入其“毅中”,即已达到目的至于以什么使之入彀,乃属次要。支持进土科者正是从它得人之多的方面予以肯定权德舆说
“文章之道取士……或材不兼行,然其得之者亦已大半。”(《送陈秀才应举序》)
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风教偷薄,进士尤 甚。”除少数邪僻无行者外,一般无非是指经学根底
不深,行为有时微乖礼法,恃文才而轻质实,作风浪漫而缺少检点,爱交游而不避品类庞杂,甚至追逐时 风,跟都市社会生活呼吸相通。
《新唐书·选举制》:“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
少实。乃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
唐代进士阶层,在思想作风普遍比较开放的情况下,有些人更倾向于放达一端,追求自在畅适,醉心于个人才艺情志的抒发,思想行为不完全为儒学所囿有异于传统的儒生。
三、朝廷兼顾儒学的思考
除了选拔才子外,朝廷还需要从中得到思想更正统,
政治责任感更强、更能无条件为君主效忠的人才。因而进士科在重视文辞的同时,实亦兼顾儒学。
唐代从国子监到州学、县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
政治的三位一体
进士考试一般需要经过三场:杂文、经义、策目。主持考试官员,例须经明行修,德高望重。通过这样的培养和选拔,进士科中也颇有一些深于儒学,并坚定地以儒学从事政治活动和思想教化的人物,其中以韩愈最为代表。
中唐诗分派
重儒:韩愈一派,即有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桀瑰伟;
重文:白居易一派,则有俊才达士那种通脱自在。
第三节 韩诗–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桀瑰伟
㈠韩愈个性与“不平则鸣”
韩愈《答殷侍御书》“愈于进士中,粗为知读经书者。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认为韩愈诗:“儒者之诗”清陈廷敬《午亭杂编》:“韩诗尤近于道”。
韩愈个性与“不平则鸣”
韩愈《答殷侍御书》“愈于进士中,粗为知读经书者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认为韩愈诗:“儒者之诗”清陈廷敬《午亭杂编》:“韩诗尤近于道”
韩愈在进士出身文士中,可算属于儒学政教类型:
是尊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三是思想作风严肃。
韩愈作为进士阶层中儒学政教型的人物,卷进了激烈而复杂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斗争之中,加以褊躁的个性,当然不可能奏出中和之音。代表作《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听颖师弹琴》等,皆有雄桀之气。叶燮《原诗》“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
“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作家生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从命运的“无时停簸扬”到内心的不平衡,再到发为诗文,“郁于中而泄于外”,韩愈有比前人更深、更强烈的体验。
儒家的血性、劲气、热情、执着,与周围的冷漠、混乱、虚伪,在尖锐冲突中衬出世相之险。韩愈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对看不惯的事物难忍于心,自身又难容于世,冲突对于他几乎无时无事不在。
“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利剑》)吁无吹毛刃,血此牛蹄殷!”(《题炭谷湫祠堂》)”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诘屈避语阱,冥茫触心兵。”(《秋怀诗十一首》其十)
“舒忧娱悲,杂以瑰怪之言”(《上兵部李侍郎书》
《初南食》
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二)结构。
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杂感受而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皆能得心应手,遂促成了诗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
韩愈在多种矛盾冲突中急于进取,劲气直达是他的内心要求。
《送无本师归范阳》:吾尝示之难,勇往无不敢。蛟龙弄角牙,造次欲手揽。
(三)语言。
情激则调变”,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舒缓泰贴、珠圆玉润的情况。从造语到音节韵律,往往打破传统不循常度。他还把与口语、心声更接近的做、句法与音节带进了诗中,增加了诗格之奇。
“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入关咏马》”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上宰相书》
(四)用韵。
韩诗“工于用韵”。欧阳修《六一诗话》言:“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
一、白居易的类型特征
白居易等世俗才子型进士,其立身行事、思想作风与韩愈等儒学政教型颇多不同:其一,不为儒教所囿6习儒而兼奉佛道。其二,自我意识,传统的朝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
基于世俗才子型进士的思想作风,白居易抒情诗常常
体现对身心内外矛盾的化解 有韩诗所缺乏的春容暇
豫之态。“人言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了事人。
《百日假满少傅官停自喜言怀》)
第四节 白诗–俊才达士的通脱自在
一、白居易的个性特征塑成
从白居易入仕到去世,朝廷经历四场重大斗争:永贞革新、元和中期对蔡州用兵、大和九年甘露事故、穆敬文武四朝牛李党争。前两场白居易未直接介入后两场则完全是有意避开。
二、外部矛盾固然尽量摆脱,即使是事关自身的升沉进退,白居易也追求精神上的超脱。“无令怏怏气,留滞在心胸。”(《闻庾七左降》)
三、白诗的风貌
(一)白诗主体精神与诗中展开的具体社会矛盾是有间距的。《新乐府》李绅首唱,元稹和之,白居易再和,材料多是转手的,很少出自白居易自身体验。这与杜甫很不一样。
(二)白诗在情感表现上的另一特征,是通达识体省分知足。由于在政治上功业思想不及儒学政教型进士强烈,白居易不像韩愈那样汲汲于进取,乐天知命无往不适,有一种不忮不求、委运任化的风度。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韩子以知命之君子望天下之常人,而白傅又甘以常人自待。”白居易以常人自待,表达接近世俗的思想感情。
《涧中鱼》
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第五节 以韩白为坐标看中唐诗坛分野
一、中唐诗歌分野形态
通脱才俊、接近世俗、不为儒学所囿是元白结为亲密诗友的思想基础,韩派诸家则以儒学复古精神声气相通。
二、诗坛分野的深层次因素
文学的发展变化,流派的形成,与作家主体所具的精神素质,在社会因素影响下,以其特定的心态形诸文字有极密切的关系。
进士阶层不同类型人物,在社会政治实践及其他多方面活动中,藉吟咏宣泄情感、展现心态,对诗歌面貌的影响,似乎更深刻。
韩愈之积极干预,卷入复杂的矛盾冲突;白居易之委顺任化,化解身心内外各种矛盾,中唐诗坛,色彩纷呈,而又能显示出主要分野,其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或在于此。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中唐诗歌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韩诗的艺术特色;白诗的艺术特色
本章难点:中唐诗歌变化的特征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