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最为经典的一首诗,名叫《夜雨寄北》。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夏末初秋的一个夜晚,三十九岁的李商隐坐在一条乌篷船上,沿江而下,大雨落在四周的巴山上,打在江面上,敲在船篷上,也落在他寂寥的心里,纠纠结结,连绵不息,涨满秋池,溢满心怀。他想起了自己如夜雨般迷离的仕途,想起了远在长安的家,西窗前摇曳的蜡烛,美丽的烛花,比烛花还美的亡妻,比烛花还温馨的对话,于是在淅淅沥沥的凄风苦雨中写下这首感天动地的《夜雨寄北》。这份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感动了一千多年。
说起来,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也是大家闺秀,其父为泾州节度使王茂元。王茂元原本希望通过婚姻拉拢牛党骨干李商隐,打击牛党,壮大李党,这其实是一桩政治婚姻。然而,李商隐与王氏一见钟情,两人婚后很恩爱。谁也不曾预料到,结婚十二年之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的春夏之交,王氏因病去世。由于李商隐常年在外漂泊,与妻子聚少离多,对妻子的思念很强烈,见著笔端的就是“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执着热烈,所以妻子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妻子去世之后,李商隐便不再拥有了爱情,他到死不续弦,也不再有事业,在四川凄凄惨惨待了四年,回到长安,谋了个闲职,后来回到家乡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最后,在凄风苦雨中默默死去。此时,离他妻子去世不过七年。
李商隐是不幸的,他一生在政治上不得意,大志难伸,还好,他有一位懂他的妻子,相依相伴,互相慰籍。这首诗是他写给妻子的悼亡诗,切入的角度很独特,明明是自己思念妻子,却不明说,反而从妻子的角度出发,写妻子询问自己何时归来,写妻子思念自己。这种写法,始于杜甫,在这首诗中被发挥到极致,表现出一种克制的美感。与此同时,这首诗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妻子撒手而去之后,李商隐写了很多悼亡诗,怀念与妻子共度的美好时光。除了这首《夜雨寄北》之外,还有《赠荷花》《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端居》等,特别是这首《端居》,意境跟《夜雨寄北》一样唯美。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意思是闲居。这首诗写的是李商隐闲居异乡时的思妻之情。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远方妻子的书信了,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不由得心生凄凉。
李商隐对爱情很执著,心灵善感,一往情深,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叶嘉莹先生曾评价李商隐,说他神秘绚烂如“夜月一帘幽梦”,缠绵悱恻恰似“春风十里柔情”。最为奇妙的是,即使你对他所写的东西一无所知,你也能被他诗歌中所创造出来的意象打动。
历史上,像李商隐这样对爱情很忠贞的诗人不多,杜甫算一个。无独有偶,杜甫也写过一首给妻子的诗,创作手法与情感上与这首《夜雨寄北》都很相近,这就是著名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今夜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的幼小儿女,还不懂得为什么思念长安。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自古才子多风流,流连勾栏,畜养姬妾,皆是平常之事,但杜甫却是个例外,他一生只娶一妻,一世只爱一人,一心一意专情于发妻杨氏。明明是在长安的牢房中思念妻子,但这首诗却以妻子为主体,写远在鄜州的妻子如何想念远在长安的自己,这种转换时空、转换角色的创作手法,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如出一辙。正所谓“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只有相爱入骨,才能如此感同身受。
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是一种手可触及、心可感知的温暖情意,是两个心灵在尘世间的温柔相伴,写得非常好,很多诗人都借鉴。同时代的诗人王涯就写过《秋思赠远二首》,很有李商隐的影子。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
从第一句就可以看出,这首诗也是写给妻子的。王涯夫妻情笃,感情很好,两人分别后,常常历尽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但醒来却发觉两人仍分隔两地,处在别离之中。这首诗现了怀念妻子的缠绵之情,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
当年心甘情愿地独守空帷,睡梦中关山迢递始觉别离。不见飞过的大雁捎来书信,只见一轮新月又吐现蛾眉。憎恶那清阁外的折柳送别,闲暇时采摘荷花身临碧潭。闺房之中不见了张敞画眉,边关塞外将士们正在鏖战。
相传,王涯与妻子情笃,虽做高官而“不蓄妓妾”,夫妻二人感情很好。这首《秋思赠远二首》以景结情,抒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给人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无穷美感。
到了宋代,一代文宗欧阳修对李商隐也很推崇,曾模仿《夜雨寄北》写过一首《宿云梦馆》: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改革变法,由于冒犯了既得利益集团,遭受打击,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行至云梦时,借宿一家旅馆,突然想起了家中的妻子,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北雁南归,已至岁暮,妻子的来信勾起了归家之念,梦里回家,神情恍惚难辨真假。梦醒后,推窗一看,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
这首诗与《夜雨寄北》的意境很相近,但又推陈出新,又写出了新意,不同的是,通篇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道尽了自己的思乡之苦,以及对妻子的思念,读后让人感慨万千。
元代诗人张可久对李商隐的这首诗也很喜欢,他曾写过一首散曲《清江引·秋怀》,直接仅用了李商隐的诗句。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何时归家?鸿雁在红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迁,而离人却对着黄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其中,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却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但愿做个好梦,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这首散曲很有画面感,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等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与《夜雨寄北》一样,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不同的是,《夜雨寄北》想象将来和亲人团聚时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剪去烛花、回忆在巴蜀时的情景的喜悦幸福之情;而这首散曲引用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秋雨打蕉而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来回答什么时候是归期,暗示着回家还遥遥无期。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娓娓诉说中道出了对妻子的深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除了仿写,改编的也很多,有改编成一首词,有改编成一首现代诗,也有改编成一篇散文,我看过,都非常好,譬如这首改编的《采桑子•夜雨寄北》:
归期三念飞鸽问,只说雨袭,秋色风急,一种相思两地离。
何当共剪西烛影,却话无期,烟锁朝夕,唯有楼前流水依。
这首词改编的非常好,变换了角度,从妻子的角度出发,写出了妻子对丈夫久久不归的“哀怨”之情,描绘出了一个“独守阁楼”的女子形象。
李商隐的这首诗跌宕有致,含蓄隽永,言浅意深,语短情长,余味无穷,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就像巴山的秋池夜雨,一直绵延至今,令人感慨万千,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