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完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歌》,内心还是有极大的感触,在杜甫的心中,不止“我”一人。
当时正是安史之乱,杜甫一家定居在浣花溪边,一个普普通通的茅草屋,便是他们的全部,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月的秋风打乱这一切。风将茅草吹得四散飞扬,又来些孩童,把茅草抢走,杜甫不得不“归来依杖自叹息”,他又会叹些什么呢,愤恨孩童的顽皮?不,绝不是,也许是感叹自己的遭遇,又或者和自己一样的人,再或者是因为当年的战乱。
不一会儿,天就下起了雨,这让本就寒冷的杜甫雪上加霜,整个房间没有一处不是湿的,儿子把被子都踏破,这样一位大诗人竟沦落到如此地步,令人婉惜。
但杜甫却不以为然,最后一段直接从小我上升到人民,想到得到可以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房子,而自己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多小大的胸襟,可以说前面的三段都是在为最后一段做铺垫,如若少了最后一段,整篇文章便会少了种味道,也绝不会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
杜甫的心中不仅有“我”,还有天下黎民苍生,就像在《又呈吴郎》中所说:“堂前扑枣任西邻,无良无儿一妇人。”我的枣任这位没有食物、没有儿女的妇人采摘,在当时那个社会,政局动荡,可以保命就已经不错,而杜甫却不止于此,还要让人民的生活变好,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利益。
这便是杜甫,一位名垂千古的诗人,也许正因他的精神,才一直被人所推崇。
学完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歌》 -心中不止“我”一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学完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歌》